近期,頓巴斯東部的康斯坦丁諾夫卡,正上演著俄烏沖突中又一場殘酷的拉鋸。
俄軍三路大軍層層推進,已將1萬余名烏軍圍困在16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三面包圍的態勢下,這座城市正成為檢驗雙方韌性的“絞肉機”,而戰場外的博弈同樣暗流涌動。
塔斯社報道截圖
巷戰煉獄:每一寸土地都在流血
烏軍在康斯坦丁諾夫卡擺出了“死守”姿態:全城制高點被改造成堡壘,樓房、車庫甚至地下室都成了火力點——樓頂架著重機槍,小區藏著迫擊炮,地下室內反坦克導彈隨時待命。外圍三道戰壕縱橫交錯,上萬顆地雷埋設在城市角落,十字路口被廢棄車輛和建筑垃圾堵死,活脫脫一個“易守難攻”的迷宮。
這是俄烏巷戰的典型套路。從巴赫穆特到馬里烏波爾,雙方早已把城市變成“堡壘群”:高架橋后藏著步兵戰車,地下停車場是伏擊點,無人機在樓頂盤旋監控,一旦有目標進入十字路口,戰車便沖出來急速射擊再隱蔽,迫擊炮則隔著建筑“吊射”道路——每個路口都是生死角斗場。
但俄軍的攻勢正一點點撕裂防線。FAB航空炸彈、152毫米炮彈、朝鮮制造的122毫米火箭彈輪番轟炸,重型爆炸無人機如同“空中地雷”,掩護著摩步第20師、第150師每天向前推進250-300米。
按此速度,預計8月下旬俄軍將完成合圍,屆時烏軍要么冒死突圍,要么在陣地上被摧毀,投降幾乎是唯一的活路。
內外交困:烏克蘭的求援與北約的猶豫
烏軍的頑強背后,是難以掩飾的頹勢。前線兵力被圍的同時,烏克蘭內部早已亂成一團:國防部內斗導致上半年軍購混亂,國防部長烏梅羅夫黯然下臺,指揮體系的混亂直接削弱了前線補給效率。
外部援助更是杯水車薪。美國施壓歐洲為烏克蘭買武器,但法國、波蘭等5國明確反對,歐洲的軍事援助數量根本跟不上戰場消耗。北約的算盤很明顯:只想保住基輔政權,在交火線停戰形成“三八線”式對峙,給烏克蘭喘息時間再重新武裝。但這顯然不符合俄羅斯的胃口。
談判僵局:誰都不想先低頭
情急之下,烏克蘭主動提議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第三輪談判,試圖打破困局。但俄羅斯的回應冷淡:只愿派中等級別代表團,言下之意很清楚——戰場優勢在手,沒必要急著談,要談就得按俄方條件來。
普京的目標從未動搖:拿下烏克蘭4個州,用軍事勝利迫使西方讓步。而烏克蘭若同意“割地求和”,國內輿論必然沸騰;若繼續抵抗,兵力和資源又難以為繼。
這場僵局的背后,是兩個國家被戰爭拖入的消耗陷阱,更是大國博弈中被犧牲的地緣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