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作為一種在兒童群體中較為常見的傳染病,主要由腸道病毒感染引發,且在夏季更為高發,這與病毒喜好濕熱環境的特性密切相關,5歲以下兒童是該病的高發人群。
01病原探秘:腸道病毒的“家族”
手足口病的“元兇”是腸道病毒,其主要的致病血清型包含柯薩奇病毒(CV)A組中的4~7、9、10、16型以及B組的1~3、5型,還有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腸道病毒71型(EV - A71)等。在這些病毒類型里,CV - A16和EV - A71最為常見。尤其要警惕的是,重癥及死亡病例大多是由EV - A71導致的。近年來,部分地區CV - A6、CV - A10有增多的趨勢。而且,腸道病毒各型之間不存在交叉免疫力,這意味著感染一種類型的腸道病毒后,并不能對其他類型的腸道病毒感染產生免疫保護。
02發病機制:病毒的“肆虐之旅”
腸道病毒侵入人體后,主要在扁桃體、咽部和腸道的淋巴結大量復制,隨后釋放入血液。這些病毒會隨著血液循環進一步播散到皮膚及黏膜、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心臟、肝臟、胰臟、腎上腺等多個組織和器官,引發一系列炎癥反應,進而導致相應的臨床表現。在少數病例中,病毒會累及神經系統,導致血管舒縮功能紊亂,同時大量炎性介質釋放,最終引起心肺衰竭。神經源性肺水腫及循環衰竭是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主要死因。
03臨床表現:疾病發展的“五期”
潛伏期:隱匿的“潛伏”
手足口病的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在這段時間里,病毒在體內悄悄“潛伏”,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的癥狀。
臨床癥狀體征:疾病的“分期”表現,根據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手足口病可分為以下五期:
第1期(出疹期):
這是手足口病最常見的表現階段,主要表現為發熱,同時手、足、口、臀等部位會出現皮疹,還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不過,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個別病例甚至可能沒有皮疹。此期屬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絕大多數患兒在此期能夠痊愈。
第2期(神經系統受累期):
少數病例會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病程1~5天內。患兒會表現出精神差、嗜睡、吸吮無力、易驚、頭痛、嘔吐、煩躁、肢體抖動、肌無力、頸項強直等癥狀。此期屬于手足口病重癥病例重型,但大多數患兒經過治療可以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發生在病程5天內,患兒會出現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發涼、皮膚發花、血壓升高等癥狀。此期屬于手足口病重癥病例危重型,及時識別并正確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患兒可在第3期的基礎上迅速進入該期。臨床表現為心動過速(個別患兒心動過緩)、呼吸急促、口唇紫紺、咳粉紅色泡沫痰或血性液體、血壓降低或休克。也有病例以嚴重腦功能衰竭為主要表現,臨床可見抽搐、嚴重意識障礙等。此期屬于手足口病重癥危重型,病死率較高。
第5期(恢復期):
進入此期后,患兒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對血管活性藥物的依賴逐漸減少,神經系統受累癥狀和心肺功能逐漸恢復,但少數患兒可能會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另外,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見于CV - A6、CV - 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會出現脫甲的癥狀,新甲會在1~2月內長出。大多數患兒預后良好,一般在1周內痊愈,且無后遺癥。但也有少數患兒發病后會迅速累及神經系統,發展為循環衰竭、神經源性肺水腫,這類患兒的病死率較高。
預防利器:EV71疫苗
EV - A71型滅活疫苗是預防EV - A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有效武器,適用于6月齡~5歲兒童。其基礎免疫程序為2劑次,間隔1個月,建議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為兒童的健康構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線。
了解手足口病的相關知識,做好預防措施,才能讓孩子們遠離疾病的困擾,健康快樂地成長。【婦幼健康科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