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不僅能解百草毒,更能解人身之毒,“國老”甘草果然不簡單!
甘草是中醫(yī)臨床最常用的藥物,有“十方九草”之說,而且常常寫在處方的末尾,稱為“殿軍”。南朝醫(y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并言:“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jīng)方少有不用者,猶如香中有沉香也。”“國老”,即帝師之稱。 《本草正》云:“甘草,味至甘,緩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隨氣藥入氣,隨血藥入血,無往不可,故稱國老。”國老是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崇,是以能調和草石,而解諸毒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此段為閑在居士補加)
熟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人都知道,仲景方中八九不離甘草一藥,以致后人邯鄲學步也在方中不離甘草,但大多數(shù)都是照貓畫虎象征性的用上幾克,還美其名曰是國老藥,其實這種作法,離仲景用甘草的作用相去甚遠。
甘草在臨床上不是一味可有可無的藥,也不是胡椒面什么方子里都可以撒。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論甘草:味甘平。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chuàng),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藥品化義》:甘草,生用涼而瀉火,主散表邪,消癰腫,利咽痛,解百藥毒,除胃積熱,去尿管痛,此甘涼除熱之力也;炙用溫而補中,主脾虛滑瀉,胃虛口渴,寒熱咳嗽,氣短困倦,勞役虛損,此甘溫助脾之功。
上述古文獻的論述說明甘草是有大用處的;補中益氣,調和諸藥,清熱解毒,養(yǎng)血止血等等,其它方面我不談了,專談一下清熱解毒,在這方面,它是一味難得的好藥,有時勝過大家熟悉的金銀花連翹之類,這不是夸大之詞。
《金匱要略》中的甘草瀉心湯,重用甘草四兩折合今60g,治狐惑病即白塞氏綜合證;桔梗湯中二兩甘草折合今30g治肺癰;一味甘草二兩折合今30g治咽痛即今咽炎等等,仲景方中比比皆是。當今名醫(yī)在這方面更是青出于藍勝于藍。
已故鹽山名醫(yī)張錫純認為,古方治肺癰初起,單用粉甘草四兩,煮湯飲之者,恒有效驗;
對此,張氏又有發(fā)揮,他的經(jīng)驗是:對于肺結核之初期,咳嗽吐痰,微帶腥臭者,恒用生甘草為細末每服錢半,用金銀花三錢煎湯送下,日服3次,屢屢獲效。
蒲輔周先生用“甘草油”,可謂一絕,其法是用大甘草,刮去皮切細曬干,勿用火焙,研成細粉末,經(jīng)純潔芝麻油(或純潔菜油亦可,花生油及其他雜油俱不可用),用磁缸或玻璃缸,將香油盛入缸內,再納入甘草粉,浸泡三晝夜,即可使用。此方治一切火毒瘡癤,以及潰久不愈之潰瘍俱效。
如遇初起之疔瘡,陰部潰瘍,厚涂于上,干時再涂,能瀉火消腫止痛。蒲老說:“我曾用數(shù)十年,頗有效。小兒暑天熱癤瘡,其效顯著。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用之滿意,療效好,價廉。”
借助甘草“清熱解毒”作用,治療瘡癤痱毒和膿腫,中醫(yī)研究院閻孝誠先生也頗有心得。
閻氏曾于1965年夏,在山西巡回醫(yī)療,治療不少癤腫和痱毒患兒,初用一般清熱毒的黃柏、蒲公英、紫花地丁之類,雖獲效于一時,但多反復。后改用生甘草30克,馬齒莧30克,忍冬藤30克,生大黃30克,共研細末,每次服10克,1日服3次,重者水煎服,按上藥劑量,每日1劑,一般5-7日獲愈,很少復發(fā)。
從此以后,閻氏應用上方治各種皮膚感染病,每每獲效。對蕁麻疹、濕疹、紫癜等過敏性疾病,重用甘草治之,效果也很好,一般3-5歲兒童用量可達30克。
在先圣后賢們的啟發(fā)和實踐引導下,我在臨床中也大膽重用甘草治療諸多感染性疾病,類似于中醫(yī)的火盛熱毒;
如痤瘡,疔瘡,口腔潰瘍,泌尿系感染,咽喉腫痛,老年性陰道炎,等等。收效頗著。現(xiàn)舉一例示之:
劉某,女,21歲,經(jīng)熟人介紹,專程從外地來西安找我看痤瘡;
刻診:人白胖,滿臉長出紅色小癤子,小黑頭,里有膿栓,巳三四年了,青年美女愛漂亮,長了一臉痘痘,四處就治不效,甚是苦惱。觀舌尖邊紅,苔薄,脈寸關浮滑,月經(jīng)基本正常,飲食二便亦無異常。
辨證:肺胃火盛,熱毒蘊結。
處方:甘草瀉心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生甘草50g 黃芩30g 黃連10g 公英30g 連翹30g 野菊花30g 地丁30g 白花蛇舌草30g 干姜10g 丹參30g 山查15g 白芷10g 花粉25g
七付,水煎服。一日三次。忌辛辣冰冷。
一周后復診,痘疹減少一半,未有新發(fā)。效不更方,上方加桔梗10g皂刺10g,再七付。
三診痘疹巳退,留有色素斑印記,上方去白芷減五味消毒飲量,加大丹參至50g,又十付徹底治愈,未再復發(fā)。
按:
我在治療痤瘡一病時,無不重用生甘草,輕則30g重則50g,清熱解毒,收效迅速。此乃吾之經(jīng)驗也。甘草一物不僅能解百草毒,更能解人身之毒,諸位切不可小視,僅視為一調合藥,無足輕重。有時用好甘草勝似金丹。
附:群賢見智錄
1、賀方禮醫(yī)生治療急性乳腺炎常以重劑甘草、赤芍為主藥,療效顯著,其中甘草用量為50g。[湖南中醫(yī)雜志,1990,6 (5):17]
2、孟秀英醫(yī)生重用玄參、天冬、麥冬、金銀花、桔梗、甘草,每日1劑,水煎分服,治療肺癰效良,方中甘草用量為60g
按:甘草具有抗茵、抗病毒、抗炎、解毒之作用,凡急、慢性炎癥,均可配伍應用,且劑量宜大。
3、吳瑭先生以甘草湯或桔梗湯治療溫病少陰咽痛,方中重用甘草60g。
4、張景岳先生用人參建中湯(炙甘草、桂枝、生姜、大棗、芍藥、人參、飴糖)治療虛勞自汗,方中重用炙甘草3兩。
5、孫建華醫(yī)生用活絡效靈丹合四妙勇安湯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藥用丹參、當歸、金銀花、乳香、沒藥、川牛膝、甘草,方中甘草用量為30—60g。
6、萬友生教授是江西名醫(yī),擅用四逆散加味煎服治療胸脅痛,方中甘草常重用60g。
7、高仲山教授是黑龍江名醫(yī),擅用復脈飲(炙甘草、紅參、柏子仁、桂枝、麥冬、生地、阿膠、大棗)加減治療心血不足、心陽不振之,心悸證,方中重用炙甘草60g。
8、周靄祥教授治療過敏性紫癜時,在辨證方中常加用大劑量甘草,從20g開始,最多可用至lOOg
按:過敏性紫癜多因于風熱瘀毒虛,本案大劑量甘草之作用是:①清熱解毒;②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調節(jié)免疫,甘草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大劑量應用時作用明顯;③患此病者多有脾虛氣弱,甘草為補中益氣之效藥。
9、代云波教授是四川名醫(yī),由張仲景《金匱要略》之烏頭湯、烏頭桂枝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三方化裁,選取川烏、附子、麻黃、細辛、桂枝、干姜、甘草七味藥組合,命名為烏附麻辛桂姜草湯,以此為治療風寒濕痹之基礎方,隨證加減,療效顯著。方中重用甘草30—60g。
按:方中重用甘草,蓋取其功者五:①解烏、附、辛之毒;②通血脈,利血氣,以助開痹之功;③緩和諸烈藥之性;④解拘緩急止痛;⑤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甘草具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大劑量應用,具抗炎止痛之效。
10、沈源先生是清代醫(yī)家,在其《奇癥匯》中載一病案:一人發(fā)生水珠,如汗滴不止,用甘草1斤煎湯三四碗,作三四服,其水即止。
11、唐步祺先生擅用經(jīng)方治療肺痿。對于寒濕肺痿,常用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四逆湯、甘草干姜湯化裁治療。方中甘草可用至60g。
12、王文彥教授是遼寧名醫(yī),擅用甘草治療外感熱病、脾胃虛弱證、肝膽疾病、胃腸或橫紋肌痙攣、中毒等病證,用量為5~80g。尤其是甘草乃解毒圣藥,用于解毒時須大劑量使用。
13、晏友君醫(yī)生治療膽道感染方:醋炒白芍、炙甘草、藕節(jié)、白礬,隨證加減,水煎服。方中炙甘草用量為60—120g。
14、黃和醫(yī)師治療咽炎、扁桃體炎證屬郁熱、痰火者,以及急、慢性乳腺炎等,每于辨證方中重用甘草、桔梗各30-100g,取效迅捷。
提示:文中處方,僅供臨床中醫(yī)參考,非專業(yè)人士,請在專業(yè)中醫(yī)指導下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