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烏克蘭政府高層陷入權力洗牌之際,德國防長一句“德軍已準備好擊殺俄軍”的宣言,將歐洲推向了冷戰以來最危險的軍事對峙邊緣。
烏克蘭內閣地震與澤連斯基的“權力保衛戰”
2025年7月15日,烏克蘭總理什梅加爾突然向最高拉達(議會)遞交辭呈,結束了其五年多的執政生涯。
這一看似常規的人事變動背后,隱藏著總統澤連斯基精心設計的政治棋局,就在前一天,他已公開提名經濟部長斯維里堅科接任總理,同時計劃讓什梅加爾轉任國防部長。
這種“旋轉門”式的人事安排絕非偶然,而是澤連斯基面對內憂外患的無奈之舉,烏克蘭的政治生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震蕩。
最新民調顯示,澤連斯基的支持率已落后于前軍隊總司令扎盧日內,這位曾被外界視為“戰時英雄”的總統,正面臨執政以來最嚴峻的合法性危機。
更糟糕的是,烏軍內部腐敗橫行,僅2025年上半年就有超過10萬士兵逃亡,相當于每五個士兵中就有一人選擇離開戰場,在如此背景下,澤連斯基選擇重組內閣,與其說是為了提升政府效率,不如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權力保衛戰”。
值得注意的是,澤連斯基在宣布新政府計劃時特別強調,烏克蘭自產武器占比需從當前的40%提升至50%,這一目標暴露出烏克蘭對西方軍援的深度焦慮。
隨著美國大選臨近和歐洲援助疲勞癥蔓延,基輔當局不得不做好“自力更生”的最壞打算,然而在軍工體系被腐敗侵蝕、兵員持續流失的情況下,這一目標更像是一個政治口號而非可行計劃。
德國“戰爭宣言”與歐洲安全架構的崩塌
就在烏克蘭政局動蕩之際,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留斯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拋出一枚“言辭核彈”:“如果俄羅斯攻擊北約,我們的士兵已準備好開槍,殺死俄軍。”
這絕非普通的外交辭令,而是德國自二戰結束以來最具進攻性的軍事表態,德國軍隊的轉型速度令人瞠目,根據聯邦議會批準的軍費計劃,到2029年德國將投入1620億歐元用于國防,這一數字創下冷戰后的歷史新高。
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已不再是輪訓場地,而是德軍常駐的前沿陣地;“美洲獅”步兵戰車、“豹2A8”主戰坦克和反無人機系統不再是演習道具,而是實裝部署的殺人利器。
更令人不安的是,德國軍工企業的訂單已排到2027年后,彈藥生產線正以戰時狀態全速運轉,克里姆林宮的反應迅速而激烈,普京雖未親自回應,但其發言人佩斯科夫的警告擲地有聲:“德國正在再次變得危險。”
這句話背后是沉甸甸的歷史陰影,二戰中德國對蘇聯造成的創傷至今未愈,俄羅斯西部軍區已提高信息戰警戒等級,議會內甚至有聲音呼吁對德國武器運輸線實施“技術打擊”。
德俄關系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滑向“準敵對狀態”,而連接兩國的最后紐帶:經濟合作與能源互惠已被徹底斬斷。
北約內部的反應同樣耐人尋味,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為德國的強硬立場歡呼雀躍,法國則謹慎提醒“避免言辭激化”,意大利更是直接質問:“我們是在準備防御還是主動出擊?”
這種分裂暴露出歐洲安全架構的深層次矛盾,那就是東歐國家渴望德國提供“核保護傘”,而西歐國家則擔憂被拖入與俄羅斯的直接沖突。
戰爭倫理與歷史幽靈的復歸
皮斯托留斯那句“殺死俄軍”的宣言,撕碎了德國戰后精心構建的“和平主義”面具,這個因二戰罪行而背負沉重歷史包袱的國家,如今公然將“殺戮”納入官方話語體系,標志著歐洲政治倫理的根本轉向。
德國學者尤爾根·哈貝馬斯曾警告:“當軍事邏輯取代對話理性,民主便進入了重癥監護室。”而今這一預言正在成為現實。
烏克蘭戰場上的道德困境同樣觸目驚心。隨著逃兵數量突破10萬,基輔當局不得不采取極端手段維持軍隊規模:強征平民、街頭抓壯丁、威脅逃兵家屬等報道屢見不鮮。
這種“為生存而戰”的敘事正在瓦解:當士兵不是出于信念而是恐懼走上戰場,戰爭的性質就從“衛國”變成了“虐民”,更諷刺的是西方媒體仍在塑造“烏克蘭必勝”的樂觀敘事,而前線士兵的絕望呼號卻被炮火聲淹沒。
俄羅斯同樣陷入了道德悖論,佩斯科夫指責德國“再次變得危險”時,卻對俄軍在布查、馬里烏波爾等地的行為避而不談,這種選擇性道德憤怒,暴露了當代國際關系的虛偽本質,譴責他國的標準永遠取決于地緣利益而非普世價值。
當威懾變成自證預言
這場危機最危險的演變在于,各方都在用“準備戰爭”來證明“避免戰爭”的誠意,德國提升軍力是為了威懾俄羅斯,俄羅斯加強戰備是為了反制德國,烏克蘭延長戰時狀態是為了爭取更多西方支持。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決策機制的失靈,澤連斯基通過無限期推遲選舉維持權力,德國執政聯盟靠軍事強硬轉移國內矛盾,普京則利用外部威脅鞏固威權統治。
軍工復合體是這場危機中的隱形贏家,德國軍火商股價在防長表態后應聲上漲,美國軍企因對烏援助賺得盆滿缽滿,俄羅斯國防工業則在制裁下逆勢擴張。
愛因斯坦的警告言猶在耳:“第三次世界大戰用什么武器我不知道,但第四次世界大戰肯定是用木棍和石頭。”
結語:懸崖邊的歐洲
烏克蘭的政治洗牌、德國的軍事冒險、俄羅斯的戰備升級,構成了一幅“新冷戰”的拼圖,但與上世紀不同的是,這次各方不再有明確的意識形態對立,也沒有成熟的危機管控機制,有的只是不斷升級的仇恨言論和越來越短的戰爭導火索。
丘吉爾曾說:“歷史不會重復,但會押韻。”當德國再次談論“殺死俄軍”,當烏克蘭士兵成批逃離戰壕,當歐洲各國在恐懼中重新武裝,人們不禁要問:這次歷史的韻腳,會是1914年的槍聲,還是1939年的炮火?對此您有什么觀點和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中留言和討論。
參考資料:
德防長:如果開戰,德軍將準備擊殺俄士兵
環球網2025-07-15
德防長稱“若俄軍襲擊北約,德軍將愿殺死俄士兵”,克宮回應:德國正再次變得危險
環球網2025-07-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