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一照料到綜合服務,從僅服務"機構內老人"到實現"全域覆蓋"……北京市大興區亦莊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在服務定位、功能資源、社會角色等多方面的轉變,是北京市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升級的縮影。7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大興區民政局了解到,大興區正在著力打造"區級三級養老服務網絡"。2024年,大興區已完成5家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的升級改造;2025年又有3家通過初步驗收;2025年下半年,大興區級養老示范中心也將正式投入使用,"家門口"的養老服務綜合體正在逐步建成。
大興區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麗曼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24年10月以來,大興區的5家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已經有效輻射帶動了27家養老服務驛站協同發展,月均助餐服務約1.2萬人次,累計提供上門服務3.7萬次,惠及6.8萬老年人及7333名"老老人"。
在大興區亦莊養老服務中心,北京商報記者看到,整個服務區域被劃分為5個模塊,分別為綜合服務區、社區餐廳、老年學堂、醫養服務區和托養服務區。
大興區亦莊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羅晶介紹,從傳統的養老照料中心到區域養老服務中心,亦莊養老服務中心的服務定位發生了變化,從單一照料轉向綜合服務,由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如飲食、清潔)和簡單醫療護理,到整合了老年食堂、醫療康復、精神慰藉、文化娛樂、托養及日間照料、社區嵌入、居家服務等多元化服務。在社會角色方面,從養老機構到社區樞紐,區域中心成為連接家庭、社區、醫療資源的樞紐節點,承擔社區養老服務、家庭照護者培訓、志愿者協調等功能。
在亦莊養老服務中心的社區餐廳里張貼著一張7月21日—27日的菜單。羅晶對此介紹,社區餐廳每天用餐人數基本能達到150人,送餐服務每月大約在80次。在大興區政府的養老資源補貼下,老年人購買一葷一素盒飯套餐僅需支付10元。而在老年學堂,一支幼兒園志愿團隊正在給中心的老年人進行文藝匯演和互動。
王麗曼表示,在2024年四季青論壇上,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提出構建完善以"一清單、一平臺、一張網"為基礎的養老服務體系。為了讓每一位大興區的老年人都能享有高品質的晚年生活,大興區民政局聚焦"一清單一平臺一張網"的藍圖,著力打造"區級三級養老服務網絡"。
據介紹,"區級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是以區級養老指導中心為統籌,負責全區養老資源的統籌規劃、信息平臺推廣和行業監管指導。以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為主體,下沉到老年人口密集的鎮街,提供綜合服務。最后以星羅棋布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為"末梢神經",將服務延伸到老年人身邊,實現就近就便。
對于如何保障中心高效運營,王麗曼表示,大興區積極搭建了區級資源對接平臺,初步建立了全區的"銀發經濟"資源庫,目前已有31家涵蓋康復護理、醫療保健、家政服務等多個領域的優質服務商入庫。"這為中心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服務商選擇,也為老年人搭建了一個可信賴的服務‘菜單’。"
對于建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重要性,王麗曼認為,社區驛站是服務老人的"最后一米",需要鼓勵探索"政府+中心+機構"協作的統一運營模式,吸引社會力量深度參與居家養老服務。
對暫未統一運營的驛站,王麗曼表示,大興區建立了資源共享機制,由區域中心統籌協調專業團隊、志愿者等資源,為驛站提供人員培訓等支持。驛站則作為靈敏的"服務終端",精準收集老人需求并及時反饋給中心。這樣就形成"中心—驛站—老年人"的雙向溝通、快速響應機制,讓服務更精準、更高效。
2025年下半年,大興區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仍將加速。王麗曼透露,2025年大興區新建的3家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已初步通過市級驗收,預計將惠及4萬余名老年人及3559名"老老人",同時將區域養老服務中心的建設延伸至農村地區,提升農村地區養老服務水平。
此外,大興區的區級養老示范中心也將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由此可將原有機構內專業、多元的養老服務,有效地延伸、輻射到老年人家中及所在社區,真正打造"家門口"的養老服務綜合體。
北京商報記者關子辰牛清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