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記者從民政部獲悉,民政部、財政部近日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實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補貼項目包括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補貼資金通過“民政通”(含小程序、APP)以電子消費券形式按自然月發放。
項目將于2025年7月起,在浙江省、山東省、重慶市以及遼寧省沈陽市、安徽省滁州市、江西省新余市、四川省成都市等試點地區先行開展,后續將根據試點情況于2025年底前在其他省份推開。
正享受特困人員供養救助待遇的不納入本次補貼對象范圍
此次補貼項目明確,經統一評估為中度、重度、完全失能等級的老年人為補貼對象。正在享受特困人員供養救助待遇、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集中照護服務補助、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服務的老年人不納入本次補貼對象范圍。
補貼項目包括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
比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主要包括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急、助醫服務,以及康復護理、日間托養等服務;機構養老服務包括長期服務(入住機構時間在30天以上)和短期服務(即“喘息服務”,入住機構時間在30天以內)等。
補貼資金通過“民政通”(含小程序、APP)以電子消費券形式按自然月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補貼資金總體按照9:1原則實行央地共擔。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中央承擔比例分別為85%、90%、95%。
電子消費券可以對補貼項目范圍內的養老服務消費金額予以抵扣。在人均每月最高抵扣額度范圍內,抵扣比例一般為養老服務消費金額的30%-60%,具體抵扣比例和額度將在電子消費券中載明。民政部、財政部將根據具體情況,適時調整相關抵扣比例和額度等。
各個地區的項目實施期限為12個自然月。2025年7月起,在浙江省、山東省、重慶市以及遼寧省沈陽市、安徽省滁州市、江西省新余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先行開展項目試點。根據試點情況,由民政部、財政部于2025年底前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實施。
電子消費券當月獲得,當月使用,次月失效
項目如何申請?民政部通知明確,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或其代辦人(含老年人配偶、子女、其他親屬,以及村、社區工作人員,養老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等)按照自愿原則,通過“民政通”線上注冊個人賬號,并提交領取養老服務消費補貼的申請??h級民政部門應當通過多種方式為不便通過線上方式申請的老年人提供線下協助申請服務。
對經審核符合補貼條件的老年人,通過“民政通”在5個工作日內向其個人賬戶發放首月電子消費券。后續每個自然月的第一天,向老年人個人賬戶發放當月電子消費券。電子消費券有效期為1個月,當月獲得,當月使用,次月失效。
老年人因身體狀況變化等因素不再符合補貼條件的,其本人、代辦人以及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應及時通過“民政通”或其他方式告知所在地縣級民政部門,縣級民政部門經確認后,將于次月停發電子消費券。
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進行養老服務消費時,可通過電子消費券按比例抵扣相應金額。老年人接受機構養老服務的,養老機構應將入住協議、服務情況、消費金額、電子消費券核銷憑證等材料及時上傳至“民政通”;老年人接受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應將服務項目、服務情況、消費金額、收費單據、電子消費券核銷憑證等材料及時上傳至“民政通”。
焦點1
民政部門如何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
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是做好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的重要基礎。民政部明確《老年人能力評估規范》國家標準為本次項目所用評估標準,要求各地民政部門通過“民政通”老年人能力評估模塊在線上統一開展評估,評估結果等信息將歸集形成全國統一的老年人能力評估數據庫。
同時,要求各地做好本地區失能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與國標的銜接,在使用國標或地方標準與國標完成銜接的地區,自2024年7月以來已評估為中度以上失能等級的老年人可不需再次評估。
同時,要求民政部門委托的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應符合國標關于評估主體的有關要求,開展評估工作的機構應為依法登記的企事業單位或社會組織,至少配置5名專職或兼職評估人員。支持各地將服務質量較高、評估經驗豐富的養老服務機構、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定點評估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等納入評估機構范圍。
此外,還明確了人員資質。要求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的評估人員應具有全日制高中或中專以上學歷,有5年以上從事醫療護理、健康管理、養老服務、老年社會工作等實務經歷并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熟練掌握國標內容和相關要求。目前,民政部已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組織評估培訓,指導各地做好評估人員儲備工作。
民政部還要求各地加強對本地區評估行為、評估結果等的監督檢查,按比例開展實地抽查,對評估行為不規范的機構,予以糾正或視情解除委托關系,依法追究責任,確保評估結果公正、科學、合理。同時,加強對被評估老年人個人信息保護,禁止評估機構私自泄露評估結果。
焦點2
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對養老服務機構有哪些要求?
養老服務機構是滿足失能老年人照護剛需的主體,機構服務好不好、人員能力強不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項目實施的質量水平。
民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全國養老機構達到4萬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達到36.4萬個。為保障失能老年人合法權益,讓他們能夠獲得性價比高的養老服務,安心、放心、舒心消費,項目對參加項目的養老服務機構提出了要求。
民政部明確,養老機構應依法辦理登記并在民政部門備案,且具有收住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的服務能力,應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及《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等強制性標準要求;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應依法辦理登記,經營范圍或業務范圍應包括養老服務,且具有為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提供相應服務的能力。
同時,列明禁入情形,守好“紅線底線”。正被納入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的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不得參加項目。同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養老服務機構如被發現存在“先漲價后抵扣”、虛假交易、騙補套補等行為,將被取消參加項目資格。
此外,堅持公平競爭,推行“陽光條款”。此次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門應合理確定、及時更新參加項目的養老服務機構名單,一視同仁支持不同所有制、不同注冊地、不同規模相關機構參與項目,不得以資金能力等為由限制其參與,不得限制養老服務消費的付款方式和支付憑證類型,不得以參加項目為由要求養老服務機構采購新的支付設備。
焦點3
如何防止虛假交易、騙補套補行為?
本次項目涉及補貼金額較大,為此項目專門提到要嚴防虛假交易、騙補套補行為。據介紹,民政部、財政部圍繞服務質量保障、資金使用安全,構建“技防+人防+制度防”一體化監督管理體系。
為了實現精準、高效、智能監管,項目要求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通過“民政通”進行電子消費券領取、服務下單等,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則使用“民政通”進行服務記錄、消費核銷、結算申請等。各地民政部門將通過“民政通”,采取服務實時拍照留痕、服務地點定位打卡、服務人員軌跡判斷、服務最低時長要求、服務錄音、不合理服務自動預警等多種方式,對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資金結算等進行全流程監管。
同時,項目要求各地民政部門應認真分析“民政通”反饋預警信息,對疑似騙補套補等違規行為及時開展調查核實。要綜合采取委托第三方機構、部門聯合檢查等方式,按照一定比例對養老服務機構服務情況、老年人能力評估情況等進行抽查檢查,切實擰緊補貼資金“安全閥”。
此外,項目還要求各地民政部門加大處罰懲戒力度,對在能力評估、養老服務中弄虛作假的機構,一經發現查實,第一時間取消其參與項目資格,并納入失信聯合懲戒名單,對涉嫌違法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對相關人員依法依紀嚴肅處理,堅決打擊虛假交易、騙補套補、以次充好等行為,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確保財政資金使用安全。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張磊 校對 張彥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