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劉國輝
圖片來源| AI制圖
泉果基金最近宣布,旗下泉果泰巖3個月定開債基金清盤。該基金去年6月成立,為機構定制基金,剛成立時規模16.30億元,此后持有人不斷減持,到今年一季度時,只剩下1.9億元。此次清盤后,管理該基金的基金經理戴駿已經沒有在管產品。
更為棘手的是,明星基金經理趙詣管理的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2022年剛成立時規模約99億元,到今年10月18日首批投資者將過了三年鎖定期,截至目前虧損20%左右。如果接下來幾個月里不能有很好的上漲趨勢,可能會面臨部分投資者的贖回壓力。這個產品目前規模為130億元,占到公司整體規模的八成。
無論是董事長任莉、總經理王國斌,還是基金經理趙詣,現在可能都感受到一絲壓力。
成立于2022年的泉果基金,因為擁有明星陣容而備受關注,如今的勢能相比當初成立時的高調,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為什么會如此?
#01從發行火爆到門庭冷落
2016年,王國斌從東方紅資管董事長的位置上離任,投身一級市場,6年之后,他又重回二級市場,與老搭檔、東方紅資管原總經理任莉聯合創立了個人系公募泉果基金,二人各持有35%的股權。當年在東方紅資管,王國斌負責投研體系建設,任莉負責公司的銷售體系,一同塑造了東方紅資管曾經的輝煌。
團隊經驗和能力復制到泉果基金,又有了原來在國企時未能成行的股權激勵,泉果基金自然會被高看一眼。再加上成立之初便引進了當時還如日中天的趙詣,后續又從老東家東方紅資管接連引進了剛登峰、錢思佳、孫偉三位曾經業績不錯的基金經理,使得東方紅資管更加被看高一線。
2022年10月,由趙詣管理的泉果基金首只公募產品——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啟動發行,在招行、郵儲銀行等渠道的大力售賣下,首日便大賣了85億元,最終募資近100億元。這是相當夢幻的開局,不過此后泉果基金并沒有一直輝煌下去。
泉果旭源發行后的兩個季度里,即2023年Q1和Q2,收益率分別為1.48%、-5.23%,表現一般,這影響了當年6月剛登峰在泉果基金首支產品的募資,再加上當時大行情不佳,最終這只產品募資20億元左右,沒能再現泉果旭源發行時的火爆。此后2023年底錢思佳在泉果基金首支產品發行時,募資規模降到了7億元。
無論是趙詣,還是后來的剛登峰、錢思佳,都沒能創造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業績,泉果基金的勢能似乎愈加衰減,到2024年9月明星基金經理孫偉發行在泉果基金的首支產品時,不得不舍棄慣用的三年持有期產品形式,改用了發起式基金的形式,即認購金額不少于1000萬元即可成立。截至今年Q2該基金規模0.62億元。
2024年4月和6月,泉果基金發行了由戴駿管理的泉果泰巖和泉果泰然兩個債基產品,是泉果基金首次布局固收產品,發行規模分別達到20億和40億,如今泉果泰巖清盤,泉果泰然規模只剩下0.8億元,已經交由錢思佳和徐緣管理。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Q2,泉果基金非貨基金管理規模163.96億元,居行業第108位。規模好于成立更早的中庚基金、朱雀基金等個人系公募,不過泉果基金大部分產品是三年持有期產品,客戶買入持有三年才能贖回,目前趙詣、剛登峰、錢思佳管理的三年持有期產品均未到贖回期,這使得泉果基金得以保持了目前的規模。
三年持有期產品較多,源自王國斌在東方紅資管時就偏愛“長錢”,期望讓基金經理不被頻頻的贖回影響,更專注投資,同時也讓投資者長線投資,避免過頻的交易影響收益。設計的初心是好的,但如果投資能力跟不上,三年持有期產品又成了基民的束縛,只能眼看著基金虧損還不能止損。從東方紅資管到泉果基金都有這樣的情況。
2022年10月18日成立的泉果旭源,首批投資者還有三個月就過了三年持有期,目前虧損19%,如果接下來的Q3趙詣不能有出色表現力挽狂瀾的話,預計會有一批基民贖回,對泉果基金的規模會有不利影響。
#02“錯付”趙詣
發展到現在,泉果基金并不算差,但與設立之初的高光相比,還是暗淡了不少,并沒有達到很多人的預期。直觀來看,主要是源于基金經理業績一般。
2022年3月,還在農銀匯理基金的趙詣自己發了一封公開信,突然宣布離職,之后農銀匯理才發公告官宣了趙詣的離任,這在當時還引起了較大關注,畢竟這跟正常的離職程序不一樣。
離開管理規模達400億元、曾經在2020年創下全市場收益冠軍的崗位,加盟即將成立的泉果基金,趙詣還是相當有魄力的。趙詣如此心急加盟泉果,也體現了泉果當時的吸引力確實很大。
不過趙詣此后在泉果基金的業績表現再一次表明,基金經理短期業績的高光,往往大部分是來自時代的β,而非個人的α。在高光業績背后,基金經理往往高估了自己,當β不再時,業績的持續性堪憂。
Wind數據顯示,趙詣管理泉果旭源快三年了,截至目前(2025.7.21)虧了近兩成,較基準的超額回報為-33.5%,期間最大回撤-46.93%。從年份看,2023年虧損較多,為-26%,2024年有所恢復,收益率1.89%,今年以來收益7.86%,與今年以來9.75%的偏股基金指數漲幅相比,略差一些,同類排名在前60%。業績中游偏下,與2020年炸裂的業績沒有可比性。
趙詣當年獲得業績冠軍,是靠重倉了當日如日中天的新能源。他管理的農銀匯理工業4.0基金收益率達到162%,重倉的基本都是動力電池、光伏上下游的大盤股。2021年新能源余威仍在,趙詣管理的產品收益率多數能達到40%左右。到泉果基金后,趙詣依然重度依賴新能源,在新能源飽受產能過剩等因素影響行情下跌的情況下,趙詣與新能源一損俱損,業績滑坡。2024年趙詣做了一些調整,重倉股中加入了騰訊、美團、快手等港股互聯網龍頭,又加入了少量機械類中小盤股,調低了新能源的倉位,業績才有所恢復。
趙詣并不認可“新能源基金經理”的標簽,他是機械研究員出身,管理的也多是全市場基金,在新能源熱潮興起之前,也曾重倉過醫藥、金融、軍工等板塊。只不過新能源產業在2020年的興起,比較符合趙詣“景氣行業、優質龍頭、長期持有”的投資框架,才有了之后的重倉以及登頂的業績。
作為偏向景氣度投資的選手,趙詣當初新能源順理成章,但在2023年后新能源面臨產能過剩、滲透率大幅提升、板塊估值提升籌碼集中的情況下,依然在新能源里打轉,沒能在AI產業鏈、機器人、軍工等成長板塊中尋找到優質機會,就不得不說是失誤了。2023年至今,雖然整體是低估值、紅利風格占優,但成長風格里還是有不少機會的,趙詣沒能把握住,體現了當下投資視野的局限性。
在今年二季報中,趙詣重申依舊看好新能源,將新能源視為“可能出現困境反轉的方向”。跌了很久的新能源也許真能困境反轉,不過問題在于新能源深陷“困境”之時,趙詣也并沒能在倉位上及時調整,與注重“長坡厚雪、行業格局優化”的投資理念并不一致。
除了趙詣,王國斌從老東家東方紅資管挖來的剛登峰、錢思佳、孫偉,也都是有一定實力的選手,在泉果基金表現也不算差,得益于去年四季度以來的A股上漲行情,截至目前三人管理的產品都是盈利的。不過三人在東方紅資管的最后兩年里正值A股大調整之時,都有較多的虧損。
三人都是東方紅資管投研體系下培養出來的質量價值風格基金經理,投研框架上也有著比較深的東方紅特色,即選股上自下而上,比較重視公司質地與估值,重點觀察持續盈利能力、競爭格局、商業模式、治理水平等維度,同時在產業上尋找空間大的行業。按照框架,選出來的個股大多是大行業里的白馬股,如在今年二季度,三位基金經理大多重倉了騰訊、寧德時代、恒瑞醫藥、立訊精密等。這些特點決定了三位基金經理更多是圍繞滬深300做指數增強,行情好時業績能跟得上,但又很難出類拔萃。
對于一家還在創業期的公募來說,現階段比較需要業績出色的基金經理成為公司的門面,形成規模,把公司根基立住。現在來看無論是成長風格的趙詣,還是價值風格的剛登峰、錢思佳、孫偉,都還沒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03個人系公募容錯率低
王國斌在創立泉果基金后,在投研體系的打造上還是可圈可點的,能吸引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加入,也是公司的投研文化與王國斌的個人影響力使然。
從基金經理風格來看,泉果基金注重成長風格與價值風格的搭配,形成互補。按照剛登峰的說法,公司有和而不同的投研文化。基金經理能夠堅持個性,大家不僅能分享投資見解,也能爭辯和碰撞觀點。
投研體系上,形成了全行業覆蓋,注重研究的全面性。錢思佳提到,公司在講評深度報告時,會刻意設置一個反方辯手,用對立面的視角提出質疑,補足研究的盲點。
不過到現在泉果基金的業績并不算出色,很大程度上源于個人系公司規模小,平臺能力還不夠強,更依賴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對基金經理個人表現的容錯率很低。對于頭部大廠來說,引進的基金經理業績不佳,甚至離職,影響都不大,平臺很大,并不囿于某個人的表現。個人系公司基金經理數量很少,引進的單個基金經理是否成功,對公司影響極大。
目前來看泉果基金引進了一位成長風格基金經理、三位質量價值風格的基金經理,在策略上并不算成功,與公司成立后的A股風格行情大體上不匹配,基金經理又沒有展現出超強的個人能力在適合自己風格的階段行情中做出出眾的業績,當下的暗淡也就難以避免了。
另外從整體發展策略來看,個人系公募因為投研人員數量少,容錯率低,更需要從穩定性強的資產或者風格做起,形成基本盤,而非波動性更大的成長風格與質量價值風格。出錯概率更低,才能穩扎穩打,逐漸把業績和規模做起來。
自2015年3月國內首個個人系公募泓德基金成立以來,到目前已經有27家個人系公募。從個人系基金公司發展來看,目前發展較好的,基本都以穩定性強的債基為主,包括唯一規模過千億的鵬揚基金,以及規模在400億-600億之間的惠升基金、蜂巢基金、匯安基金,在債基形成一定發展基礎后,再補強權益這個弱項,鵬揚基金到現在權益還是很弱,不過最近一年里陸續引進了宏利基金的張勛、銀華基金的王海峰,都是有一定實力的權益選手,也體現了對人才的吸引力。
以權益為主的個人系公募,曾經比較成功的案例是當時擁有丘棟榮的中庚基金,聚焦深度價值風格,波動性更低,曾經實現了規模排名的上升,從成立之初的行業110名,曾經上升到2023年的75名左右。可惜在丘棟榮離職后,原有風格難以持續,規模快速下滑。
聚焦波動性強的主動權益產品的個人系公募,發展都難言成功。泓德基金與睿遠基金都是個人系公司中比較知名的兩家,也都是和泉果基金一樣,主打權益投資,擁有知名度高的創始團隊,也都有明星基金經理,不過這兩家也都在輝煌后經歷了較大滑坡。
泓德基金打造了鄔傳雁、王克玉這樣的明星基金經理,行情好的2020年一度規模過千億,排名行業第33位,之后隨著鄔傳雁、王克玉業績的滑坡,公司規模也大幅下滑至當前的423億元,規模排名已經下滑至82位。睿遠基金明星團隊也相當耀眼,從陳光明到傅鵬博、趙楓,都是比較有市場號召力的,曾經進入到行業60名左右。不過在傅鵬博、趙楓業績下滑后,現在公司排名在80名左右。
這些都是平臺能力較弱、更依賴少量明星基金經理的中小基金公司,又以穩定性不足、更容易陷入波動的成長風格、質量價值風格權益資產為主,當基金經理陷入業績困局,公司會馬上陷入規模下滑、排名滑坡的下降通道,容錯率很低,想要一直向上進取是很難的。
與個人系公募一樣,多家外資公募也是規模較小,但與個人系公募相比,外資公募容錯率會高一些,主要是外資公募有實力強勁的股東,可以持續增資。個人系公募沒有可以持續投入資源的股東,如果選錯了方向,發展起來會比較掙扎。
*以上分析討論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