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特朗普政府商務部長向歐盟發出最后通牒:如果不簽訂一份符合美國利益的關稅協議,8月1日起,將對歐盟商品征收15%甚至更高的關稅。
這一消息迅速引發歐盟內部的震動,尤其是德國。
作為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和對美出口的核心國家,德國直接放話:“特朗普想戰,德國將全面反擊!”
那么,德國為何突然選擇強硬對抗?
這背后不僅是經濟利益的博弈,更是外交策略的失誤和盟友關系的裂痕。
首先,德國的強硬態度源于經濟利益受到直接威脅。
此前,特朗普提出10%的關稅基準,德國雖不滿,但仍試圖通過談判妥協。
然而,當關稅突然提高到15%,甚至可能進一步上調時,德國的經濟承受能力被推到了極限。
尤其是在俄烏沖突和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德國經濟已經因能源危機、供應鏈中斷等問題陷入困境。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無異于“釜底抽薪”,德國不得不選擇強硬表態。
其次,德國試圖通過“禍水東引”策略,將特朗普的注意力轉移至中國,但這一策略徹底失敗。
德國希望通過推動美歐在對華貿易政策上的合作,換取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的讓步。
然而,特朗普對中國采取的是“有限施壓”策略,并未因德國的推動而改變,而德國自身卻因“討好”美國而在歐盟內部引發不滿,導致其在關稅談判中的話語權進一步削弱。
最終,特朗普的關稅戰不僅沒有轉向中國,反而集中火力瞄準了德國和歐盟,這讓德國政府感到憤怒和被背叛。
此外,德國的憤怒還來自于對盟友關系的失望。
在俄烏沖突中,德國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支持者,提供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
然而,德國的努力并未換來美國的感激,反而遭遇了特朗普的“背刺”。
德國政府認為,美國不僅沒有在俄烏沖突中給予足夠支持,反而通過關稅戰直接打擊德國經濟,這種“卸磨殺驢”的行為讓德國感到盟友關系受到了極大傷害。
盡管德國揚言“想戰便戰”,但其強硬表態更多是一種無奈之舉。
德國經濟的脆弱性決定了其在關稅戰中難以占據上風,而特朗普政府的強硬作風也表明,美國并不打算在短期內對歐盟妥協。
從長遠來看,美歐關稅戰可能進一步加深雙方的裂痕,甚至影響北約框架下的軍事與經濟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