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筆記俠(Notesman)。 責編 | 賈寧 排版 | 拾零 第 9074 篇深度好文:5290 字 | 15 分鐘 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作為管理者的你,是不是正處在這樣的困局里?
被海量數據吞噬注意力,被碎片信息割裂深度思考能力;會議冗長卻無結論,知識收藏徒增焦慮。
彼得·德魯克告訴我們:管理者的成效決定組織成敗。
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清楚:思想流動的速度決定了組織進化的高度。
思想流動的本質,是讓數據穿越四個關鍵躍遷:從碎片化數據到結構化信息,從經驗性知識到戰略性智慧。
這個DIKW模型(Data數據-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識-Wisdom智慧)揭示的認知革新,才是我們組織效能的“骨架”。
這不僅是工作方法的升級,更是管理哲學的進化。最高段位的領導力,永遠屬于讓思想像活水一樣奔涌不息的人。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所啟發。
一、這個時代最根本的挑戰
我們正身處人類歷史上信息最豐富的時代,卻也是思想最難流動的時代。
早晨醒來,手機推送的新聞已經堆積如山;工作間隙,短視頻的算法影響著我們的注意力;深夜臨睡,也困在朋友圈和源源不斷的視頻中。
我們被海量數據、碎片化資訊包圍,卻越來越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注意力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深度思考成為奢侈品。
這種破碎的注意力和無時不在的分心,甚至也成了拖延的罪魁禍首。
這種無力感,在管理者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為什么開了無數的會,卻總感覺沒有實質性結論?為什么與內外伙伴溝通時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信息鴻溝卻始終難以跨越?為什么收藏了那么多文章、課程和電子書,內心的焦慮卻有增無減?
在信息的洪流中,最稀缺的不是數據,而是注意力;最寶貴的不是知識,而是洞察力。
問題的癥結不在于信息的多寡,而在于信息與思想的“流動”被阻塞了。我們就像擱淺在數據和信息“淺灘”上的船只,越來越依賴短視頻的“5秒黃金開頭”和AI的“即問即答”,卻忘記了一個樸素的道理:
不穿越知識與思想之海,就難以抵達智慧的彼岸。
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出:“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決定組織工作成效的最關鍵因素。”而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卓有成效的前提是讓信息和思想高效能地流動起來。
什么是高效能?它不僅僅是效率,更包含了效果和效益。一位真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需要的不是更快地處理更多信息,而是要建立一套「讓信息從原始數據升級為行動智慧的完整體系」。
這個體系,恰恰可以用DIKW模型(Data數據-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識-Wisdom智慧)來構建,并在AI時代通過人機協同的方式實現。
二、阻礙思想流動的卡點
“在知識之海中,我們從哪里開始丟失了智慧?在信息之海里,我們又在哪里丟失了知識?”
這是詩人T.S.艾略特在《巖石》中的追問,也成為了DIKW體系的思想源頭。這個看似感性的問題,卻精準地指出了現代人面臨的認知困境:數據不等于信息,信息不等于知識,知識不等于智慧。
每一次躍升都需要特定的條件和方法,而我們往往在某個環節就陷入了停滯。
1.數據/信息:采集與提煉的藝術
數據是未經處理的原始信號——會議室里此起彼伏的發言聲、白板上潦草的思維導圖、書頁邊緣的批注、腦海中一閃而過的靈感。它們分散、無序、轉瞬即逝。在被信息包圍的每一天,沒有記錄,就幾乎等于沒有發生。
2.知識:整合與應用的躍遷
即便信息能夠相對完整地記錄,新問題又出現了:如何從海量信息中提煉出真正有價值的知識?
知識不同于信息,它需要回答“如何做”的問題。在組織管理中,知識意味著可復用的經驗、可共享的最佳實踐。
然而,大量有價值的知識以“隱性知識”的形式存在于每個人的大腦中,如果不能顯性化、結構化,就無法被組織有效利用。
3.智慧:內化和升華的洞見
智慧是知識的最高形態,它關乎原則、判斷和遠見,回答的是“為什么”這個終極問題。智慧的產生高度個人化,需要深度思考與反復內化,但一旦形成,就具有強大的指導力和普適性。
在這個被各種通知、消息、熱點不斷打斷的時代,深度思考變得越來越奢侈。在《2022國民專注力洞察報告》中就顯示,現代人的平均注意力持續時間已經從2000年的12秒下降到8秒,甚至低于金魚的9秒。
在8秒注意力的時代,深度思考不是天賦,而是需要刻意保護的能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創造一個有利于智慧生成的“心流空間”,也成為每個追求卓越的管理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三、思想如何突破卡點,高效能流動?
理解了DIKW體系(Data數據-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識-Wisdom智慧)的價值,關鍵是如何在實踐中應用,突破卡點。在AI時代,答案不是對抗技術,而是通過人機協同,構建一個讓思想高效流動的個人系統。
對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而言,這個系統的根基,必須建立在安全之上。當AI能力越來越強,尖銳的問題也隨之浮現:
如何確保會議內容、商業機密、個人思考的數據安全?
如何在跨文化會議、網絡信號不佳,甚至完全離線的環境中,依然保持靈感流動?
這正是科大訊飛智能辦公本X5帶來的革命性突破,作為全球首款搭載本地大模型的智能辦公本,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難題。它不再僅僅是一個記錄工具,更是一個由本地大模型高效驅動、安全可靠的個人智慧中樞。
對于經常出差或在不同場合間奔波的管理者來說,本地大模型意味著擺脫了對網絡的依賴。無論是在信號不佳的差旅途中,還是在不允許連接網絡的保密會議室,都能即時整理會議紀要、翻譯外語內容,不錯過任何商業機會,實現隨時隨地的工作高效能。
1.忠實無損的記錄:讓數據完整保存,信息準確提煉
當越來越多的老板和管理者人手一個智能辦公本,在各種溝通和學習場景使用,訊飛智能辦公本X5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功能,實現了對數據的“忠實守護":
① 精準捕捉聲音,離線也能輕松整理每場會議
無論是咖啡廳的交談、會議室的激烈討論,還是大型會場的主題演講,管理者和創業者的信息交流場景已經大大拓展了,也對信息的捕捉提出更高的要求。
訊飛辦公本X5自帶的8麥克風陣列能夠自適應各種會議環境,精準捕捉每一個細節。實時語音轉寫功能即刻轉化為結構化的文字信息,同時在語音識別大模型的加持下,準確率高達98%以上。
語言也不再是思想流動的障礙。8種外語互譯、9種外語識別,加上200+方言免切換識別功能,自動識別語言,讓跨國和跨地區溝通變得前所未有的順暢。
而且即使在完全斷網的環境下,語音識別和轉寫功能依然可以流暢運行。在網絡不順暢的地方都能絲滑運行。在涉外商務會議中,語言障礙往往是最大的信息損耗點。離線翻譯功能即使在保密環境下也能準確理解對方的細節表述、不錯過商業機會。
一位跟隨筆記俠到硅谷游學的出海創業者朋友說:“以前跨國會議最怕聽不懂對方的口音,現在有了訊飛智能辦公本X5,香港粵語、英國或印度的英語口音,都能實時翻譯,效率提升了不說,主要是心穩了,更加從容。”
② 圖像與手寫信息,數據隨時隨地被記錄
而當面對信息的不同載體:圖像、圖片、白板、書本、PPT,訊飛辦公本X5的OCR圖文識別技術,讓白板上的頭腦風暴、紙質文檔的重要內容都能瞬間數字化,變成可搜索、可編輯的信息。
當靈感來臨,墨水屏提供了紙質般的書寫體驗,思維自然流淌,而這些手寫內容又能通過AI轉化為規整的文字。
而且正如前面我們提到的,會議、文檔和手寫的轉化功能,都能離線使用。無論是喜歡口頭輸出,還是傾向用筆涂涂畫畫、讓思考流淌,都能實現不同形式信息的一站式管理。最好的記錄,是讓你意識不到在記錄;最好的工具,是成為你能力的自然延伸。
2.高效能的轉化知識:從信息海洋中萃取行動指南
記錄只是第一步,如何將海量信息轉化為可執行的知識,才是提升效能的關鍵。知識躺在服務器里是死的,流動在組織中才是活的。
①AI驅動智能整理,主動式AI提煉信息
科大訊飛運用的會議紀要專用大模型,能夠自動識別會議類型,比如公司例會、研討會、訪談或課堂筆記等,生成相應風格的紀要:
包括提煉核心觀點、決策要點,梳理行動待辦事項和責任人。甚至,能夠理解你留下的手寫標注,將其作為重點內容優先呈現。
一位每天要開5-8個會的企業高管分享道:“以前每天最痛苦的就是整理會議紀要,現在會議結束5分鐘就能拿到一份結構清晰的紀要,直接發給團隊執行。不僅節省了時間,更重要的是不會遺漏任何重要信息。”
② 離線AI功能,充分滿足不同場景下的安全需求
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還有一類特殊但普遍存在的場景:那些對錄音設備比較敏感的環境。
訊飛辦公本X5作為全球首款本地大模型辦公本,基于本地離線大模型能力,能夠滿足管理者創業者和商務人士的隱私安全需求,比如:
在離線狀態下,基于本地大模型的AI摘要、會議紀要等功能依然可用。這大大提升了商務差旅場景下工作的效能,即便是在離線狀態仍能精確識別。對于管理者來說,能及時、準確地整理出會議紀要。涉及企業戰略、商業機密的內容,也能離線安全掌控。
除此之外,X5創新設計了離線物理撥鍵,一鍵開啟后,設備立即切斷所有網絡。而且所有在離線模式下產生的筆記內容,都會自動存入“筆記保密箱”,訪問必須通過用戶本人的指紋或密碼進行認證解鎖。
從計算(本地大模型)、存儲(保密箱)、訪問(指紋/密碼)三個層面構建了“全鏈路安全”體系,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而且沒有任何數據泄露的風險。
同樣來自于一位跟隨筆記俠在硅谷游學的企業家朋友說:“很多學習的場景,專門用手機打開錄音都比較敏感。但訊飛辦公本的離線模式,就很好地規避了這種情況。”
真正的高效能并不是做更多的事,而是把對的事情做到極致。從信息(information)到知識(knowledge)的躍遷,就是真正高效工作,甚至極致工作的轉化。
3.心流空間:為智慧的生成創造理想環境
極致工作,依賴智慧,智慧的產生需要特殊的環境:安靜、專注、不被打擾。訊飛辦公本深刻地洞察到了這一趨勢,并在墨水屏上創造越來越絲滑的體驗。
① 時間管理的良性循環
很多高效能管理者也運用時間、精力管理的軟件。一種比較經典的時間管理方法PDCA法,很多筆記和日程待辦軟件以此為基礎結構。P制定計劃,D執行計劃,C反饋問題,A調整改進。在正向循環中實現日日精進。
而訊飛辦公本X5整合了這類功能,一個工具實現日程管理的無縫銜接:日程與筆記的智能聯動,確保決策轉化為行動。
系統會自動將會議中的待辦事項同步到日程中,不需要時時都看手機。每日或每周待辦,在完成后自動生成工作總結。幫助高效能管理者隨時回顧和反思、絲滑提示,無痛進入“PDCA”時間管理的良性循環。
② 保護認知能量的空間
不僅是時間管理、更是能量管理。我們越來越需要一個專門的“心流空間”,來更好地管理信息時代極為珍貴的“認知能量”。
何為認知能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大腦的“蓄電池”。每天醒來時電量是滿的,但你做的每一個決定——早上吃什么、先回復哪條微信、要不要點開那個熱搜——都在消耗這塊電池的電量。這就是為什么到了下午,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時,我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喬布斯的黑色高領衫、扎克伯格的白T、雷軍的牛仔褲……不只是個人風格,更是認知能量管理的智慧。很多CEO的辦公室極簡到近乎空曠,就是為了保護那份珍貴的專注力。
在這個意義上,訊飛辦公本X5創造了一個“認知能量保護區”—沒有彈窗通知消耗你的注意力,沒有應用圖標誘惑你的好奇心,沒有視頻廣告劫持你的思緒。
墨水屏技術創造了一個獨特的閱讀和思考空間,配合近百萬冊的電子書資源(京東讀書、微信讀書等),可以隨時沉浸在高質量的內容中。就像隨身攜帶一間專屬禪室,認知能量可以完整地、持續地投入到真正重要的思考中。
伴隨思考的手寫腦圖功能,還能讓人主動地將碎片化信息進行關聯,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研究表明,手寫能夠激活大腦中與創造力相關的區域。在墨水屏上自由書寫、圈點批注,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連接知識點、激發新洞見的過程。
正如硅谷從谷歌的《探索內在自己》課程到各大科技公司的正念訓練所證明的:管理認知能量不是玄學,而是提升效能的科學。當你在墨水屏上專注閱讀或書寫時,你正在進行一種“認知健身”:強化專注的神經回路,削弱分心的沖動反應。
四、人機協同,提升效能
工具是人類能力的延伸。從石器到鐵器,從印刷術到互聯網,每一次工具的革新都帶來了人類認知能力的躍升。
在AI時代,選擇什么樣的工具,就是選擇什么樣的思考方式。是將思考完全讓渡給AI,還是利用AI進入更高質量的人類思維領域?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回答的問題。
正如科大訊飛副總裁、訊飛讀寫科技總經理鐘錕所說:“我們不是要用AI取代人的思考,而是要解放人的大腦,讓它專注于真正有價值的創造性工作。”
這種理念,恰恰契合了德魯克對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定義:不是做更多的事,而是做正確的事,并把事情做正確。
DIKW體系(Data數據-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識-Wisdom智慧)的踐行,正是通過人機協同的方式,幫助管理者構建從數據到智慧的完整通路和思想流動解決方案。
在這個變化越來越快、不確定性越來越高的時代,擁有一套讓思想高效流動的個人系統,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必要裝備。當你的競爭對手還在信息的海洋中掙扎時,你已經站在智慧的高地上洞察未來。
讓思想流動起來,讓智慧自然生長。這不僅是一種工作方式的升級,更是一種生命狀態的進化。因為歸根結底,在人機協同的新時代,最寶貴的不是你擁有多少信息,而是你能創造多少智慧;以及能不能持續不斷地讓智慧流淌。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智慧永遠屬于那些讓思想自由流動的人。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