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圖媽
來源丨微信公眾號“三個媽媽六個娃”
ID:pkumum
最近,很多人在轉發一條和“麥當勞”有關的視頻。
視頻中,一個剛高考完的女孩說,自己高高興興地跟家人去吃麥當勞,結果在店里被兩個打鬧的男孩撞了一下,男孩手中的可樂,灑了女孩一身。
這兩個男孩,先是互相指責了一下,然后一個頭也不回地跑了,另一個雖然站在原地,但一句道歉也沒說。
女孩媽媽出來打圓場,說
“沒事沒事,這能洗掉吧?”站著的男孩一聽,連忙說“能,能”,就轉身回桌吃飯了。
大家都覺得這根本不是事兒,但只有女孩心里很委屈。
原本女孩只想要一句道歉,但是當她在麥當勞的空調屋里穿著黏糊糊的衣服,一邊聽著父母“小肚雞腸、斤斤計較”的指責,一邊看著男孩“你奈我何”的得意感時,一股火冒了上來,她決定討個說法。
女孩沒有哭,也沒有忍,而是走到兩個男孩面前,語氣溫和但堅定地說:
“我的衣服和褲子因為你們的過失被弄臟了,我需要你們賠償我30塊錢的干洗費,你們商量一下,是均攤還是怎么處理?”
最后,那兩個男孩招架不住,尷尬的五官都變形了,乖乖賠了錢,并且道了歉。
博主原本只是想講講自己的經歷,沒想到評論區涌現了7、8萬人,大家都說這個女孩做了一件,很多人想做卻不敢做的事。
也有人說,我們總教孩子躲避沖突,其實沖突才是人生的必修課。
不敢面對沖突的孩子,
長大后也可能不會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我們所受的傳統教育里,似乎沖突=壞事,從小到大,我們聽慣了這些話:
被別人搶玩具了,家長會說
“別跟他計較,咱們再買一個”;
被同學起外號了,家長會說
“別理他們,他們就不說了”;
無論到哪,聽的最多的一句話是
“你乖一點,大家就喜歡你了”。
遇到矛盾沖突,大人們更喜歡息事寧人,或者讓孩子
“忍忍就過去了”。
看起來好像很寬容、大度,但實際上,一次一次地逃避,并沒有錘煉我們任何解決事情的能力。
小學時被同學搶橡皮,覺得委屈,但不敢反抗只能偷偷哭,工作后被同事甩鍋,寧可熬夜加班,也不敢據理力爭。
逃避沖突的代價,是成年后面對伴侶冷戰、朋友背叛、工作的不合理要求時,要么變成討好型人格,要么情緒爆炸兩敗俱傷。
電影《好東西》里的小葉就是典型,
因為小時候來月經弄臟沙發被媽媽責罵,她竟長期吃藥避免自己來月經;長大后被房東套路,因為害怕發生沖突,多花了
2000塊錢租房子。
這種長期壓抑自我需求、為了表面和諧而過度妥協的“內傷式生存”,其實會削弱我們建立健康人際關系的能力。
還有心理學研究說,長期壓抑沖突會導致情緒不穩定,影響行為和決策,甚至可能導致一些心理問題。
沖突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既然我們不可能幫孩子擋掉所有摩擦,那么教孩子直面沖突、解決沖突,才是對他們最實在的保護。
教孩子解決沖突,這三個方法更實用
很多家長說,我也想教,但孩子一遇到沖突就哭,根本說不出話。
其實解決沖突,需要方法,更需要練習。當媽這些年,我覺得在兩個孩子身上比較適用的方法,大概有這么幾個,也分享給大家。
1、“沖突力”不是天生就會的,
而是在一次次練習中掌握的
心理學中有個“非暴力溝通理論”,它強調用客觀表達代替情緒發泄,并且提供了一套可復制的公式,主要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先觀察,說事實
只客觀描述事實,不互相指責,不激化矛盾。
比如前面說到的麥當勞女孩,第一句話是“你們把可樂灑我身上了”,她沒說“你怎么這么不小心”。
這招對孩子太重要了,因為憤怒時人容易說“你故意的”“你總是這樣”,反而讓對方抵觸。
第二步:說感受,別憋住
很多孩子遇到沖突,會通過哭鬧來吸引大人的關注,讓家長幫著解決問題。
但大哭只是一種情緒發泄,對方還是不知道你為什么哭,以及這個行為對你造成了什么影響。
正確的表達是把情緒和原因掛鉤,比如“他拿走我的玩具,我有點難過,因為我還沒玩夠”。
第三步:說需要,推進展
這一步,其實就是教孩子用“我需要……”來識別當前的內在需要。
如果因為爸媽不在身邊感到不安,那么“需要”就是安全感和陪伴。如果因為分享了一件玩具感到不開心,“需要”就是要求對方歸還物品。
很多孩子只會說“我不開心”,卻沒說“需要怎么做”,問題自然沒進展。
第四步:說請求,要具體
直面沖突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所以這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明確告訴對方“想怎么辦”。
是希望對方道歉,還是歸還物品,還是要完成什么事情?
把模糊的“別這樣”,換成具體的“你應該這樣”,表達的越具體,越容易解決問題。
2、讓孩子學一項對抗性的運動,比如足球
我一直很支持兩個孩子踢足球,除了對身體好以外,還因為足球屬于對抗性的運動,它很難避免肢體沖突,因為你不沖突怎么進球?
所以足球其實是教會了孩子,在合理的規則范圍內,既能應對身體上的“沖突”,又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大家也可以給孩子選一個對抗性運動,它真的可以培養孩子的身體自信,而且這種能力會遷移到很多方面,一個不懼怕身體沖突的孩子,在面對社交沖突時也不容易吃虧。
3、教孩子理解沖突分級,
不是所有沖突都要“硬剛”
需要明確兩個概念,什么是沖突,什么是欺負。
沖突是意見不合,偶爾發生,可能雙方都有責任;而欺負是一個人故意傷害另一個人的身體或精神,是帶著惡意的。
沖突可以分為輕微沖突、中等沖突、嚴重沖突三個等級。沖突有輕有重,解法也不同。
比如輕微沖突
,可能是同學借了橡皮但沒有及時歸還,這個時候可以直接說
“請你把橡皮還給我”,用合理的方式直接要回來。
再比如,孩子在學校被起外號、被同學故意碰到,這種行為屬于中等沖突
,可以嚴肅表達
“你這樣我很不舒服,請立刻停止”,同時去請求老師或者家長的幫助。
而如果孩子被打、被威脅、被孤立,就屬于是嚴重沖突
甚至是欺負了,這個時候需要立刻離開避免受到更大傷害,并且第一時間找信任的成年人幫忙。
總之就是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沖突都要硬剛,可以視情況而定,但保護自己永遠是底線。
最后:
以前養孩子,大家都希望孩子是乖巧、懂事、聽話的。
現在很多人意識到,應該讓孩子身上帶點“刺”。這種刺不是見誰扎誰,而是清醒的底線意識,知道自己的原則是什么,明白哪些事可以讓,哪些事必須爭。
因為聽話的孩子,可能暫時不惹麻煩,但帶點“刺”的孩子,一定會少吃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