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事兒,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馬來西亞居然敢跟美國叫板了!不是街頭小混混互懟,是國家層面的“討價還價”——一邊求著美國把關稅降到20%,一邊脖子一梗:“電動汽車政策和外資持股限制,想都別想!” 這操作,看得人直呼“好家伙”:這哪兒是談判啊,分明是太極拳遇上了鐵布衫,柔中帶剛,硬里藏針。
要知道,美國可是出了名的“關稅大棒”專業戶,當年連歐盟、日本都得讓三分,怎么到了馬來西亞這兒就卡殼了?難道馬來西亞突然飄了?還是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套路失靈了?別急,這事兒得掰開揉碎了說,里面的門道,比你小區門口的菜市場砍價精彩多了。
一、關稅這玩意兒,到底是誰在“割肉”?
先科普個冷知識:美國說要加征關稅,真不是跟馬來西亞有仇,多半是覺得自己“虧了”。這些年,美國從馬來西亞買的東西(比如半導體、棕櫚油、電子產品)比賣過去的多,貿易逆差擺在那兒,特朗普一看就來氣:“不行,得讓他們多掏錢!” 于是乎,關稅大棒就舉起來了——說白了,就是想通過加稅,要么逼馬來西亞多買美國貨,要么逼馬來西亞開放市場,讓美國企業進來“割韭菜”。
但馬來西亞也不傻啊!你想想,關稅這東西,表面上是“美國對馬來西亞商品加稅”,實際上是雙向割肉:馬來西亞的出口企業利潤變薄,美國老百姓買東西變貴。就像你去菜市場買菜,小販說“這菜漲價了”,你要么少買,要么咬牙掏錢,最后小販可能也賣不動多少。所以,馬來西亞急著把關稅降到20%,不是怕美國,是怕自己的企業扛不住——畢竟,美國是馬來西亞的第三大貿易伙伴,每年幾百億美元的生意,真要撕破臉,誰也討不到好。
可問題來了:既然怕,為啥不干脆“跪了”?把電動汽車政策改了,外資持股放開了,讓美國企業進來隨便賺錢,關稅不就降了?馬來西亞偏不!這就好比你去談工資,老板說“想加工資可以,先把周末加班改成義務的”,你肯干嗎?馬來西亞心里門兒清:有些東西能讓,有些東西,給多少錢都不能讓——因為那是“命根子”。
二、“關鍵領域”不讓步,馬來西亞在怕什么?
新聞里說的“關鍵領域”,就倆:電動汽車政策和外資持股限制。聽著挺專業,其實翻譯成人話就是:“我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剛起步,不能讓你美國企業來搶飯碗”,以及“我的核心行業(比如金融、電信),外資想控股?沒門兒!”
先說說電動汽車。這兩年全球都在搞“碳中和”,電動汽車簡直是香餑餑。中國有比亞迪、蔚來,美國有特斯拉,歐洲有大眾、寶馬,連韓國都有現代起亞。馬來西亞呢?以前靠賣棕櫚油、半導體零件過日子,現在也想在新能源賽道分杯羹。政府剛砸了幾十億馬幣搞補貼,鼓勵本土企業造電池、搞組裝,還想吸引中國、日本的車企來建廠。這時候美國跑來喊:“把補貼取消了,讓我的特斯拉、福特進來隨便開工廠!” 你說馬來西亞能答應嗎?答應了,本土企業還沒長大就被掐死了,以后新能源時代只能給美國打工,賺點組裝費,大頭全被美國人賺走。這就像你好不容易開了個小飯館,剛有點起色,隔壁麥當勞說“你把店關了,我來開,給你個服務員的工作”,換你你干嗎?
再說說外資持股限制。這玩意兒更狠。很多國家為了保護本土產業,都會規定“外資在某些行業最多只能持股49%,不能控股”。比如馬來西亞的銀行、電信公司,外資想控股?門兒都沒有!為啥?因為這些行業關系到國計民生。銀行被外資控股,國家的貨幣政策、金融安全就捏在別人手里;電信被外資控股,老百姓的通話記錄、數據隱私可能都不安全。美國企業最喜歡搞“控股式投資”,先參股,再慢慢蠶食,最后把企業變成自己的提款機。當年韓國三星差點被美國資本掏空,后來拼了老命才保住控制權。馬來西亞可不想重蹈覆轍。這就好比你家房子,允許朋友來做客,但想讓他當房東?除非你腦子進水了。
所以,馬來西亞拒絕在這些領域讓步,不是“硬氣”,是“保命”。關稅高了,頂多利潤少點;核心產業被外資控制了,那是被人掐住脖子,以后想喘氣都得看美國臉色。這筆賬,馬來西亞算得比誰都清楚。
三、美國的“關稅大棒”,為啥在馬來西亞這兒不好使了?
按理說,美國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想收拾馬來西亞這種中等國家,不是分分鐘的事?為啥這次馬來西亞敢跟美國叫板?這里面有三個原因,一個比一個扎心,直接戳破了美國的“紙老虎”本質。
第一,美國自己后院起火,沒那么多精力跟馬來西亞死磕。這兩年美國國內亂成一鍋粥:通貨膨脹剛壓下去點,國債又突破34萬億美元,老百姓連房租都快交不起了。特朗普雖然是總統(假設2025年他還在任,或者類似政策延續),但國會里兩黨天天吵架,他想搞“全面對華貿易戰”都自顧不暇,哪有功夫跟馬來西亞在20%關稅上磨嘰?馬來西亞看準了這一點:你美國現在需要我的棕櫚油、半導體零件,也需要東南亞這個市場來制衡中國,真把我惹急了,我轉頭跟中國、印度做生意,你損失更大。這就像兩個黑幫火并,老大正被另一伙人圍毆,小弟跑來喊“大哥,給我漲點零花錢”,老大就算心里不爽,也只能先答應著。
第二,馬來西亞手里有“王牌”——中國。這幾年中國跟東南亞國家的關系越來越好,又是搞“一帶一路”,又是簽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馬來西亞的棕櫚油賣給中國,中國的電動汽車電池、手機零件賣給馬來西亞,兩邊貿易額一年幾千億人民幣。美國要是真敢把關稅提到25%以上,馬來西亞大不了把出口到美國的貨轉賣到中國、印度、東盟其他國家。反正現在全球經濟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美國不再是唯一的買家。這就好比你以前只在一家超市買菜,老板隨便漲價,現在小區門口開了三家超市,你還怕他漲價嗎?大不了換一家!
第三,馬來西亞學聰明了,知道跟美國談判要“打太極”。以前美國一施壓,很多小國就慌了,趕緊跪地求饒。馬來西亞這次不一樣:先放低姿態,說“我們愿意談,關稅降到20%可以接受”,給足美國面子;然后在關鍵問題上咬死不放:“電動汽車政策和外資持股,這是我們的紅線,誰碰跟誰急!” 這種“先禮后兵”的策略,讓美國很難找到發飆的理由——畢竟人家已經讓步了,你總不能得寸進尺吧?這就像你跟老板談年終獎,先客氣地說“今年公司不容易,少發點也行”,然后話鋒一轉:“但加班費得給我結清,這是勞動合同寫的!” 老板就算想耍賴,也得掂量掂量。
四、這場“關稅拉鋸戰”,給全世界上了一課
別看這只是馬來西亞和美國的一場小博弈,里面的門道能給所有國家(尤其是中小國家)上三堂重要的課,比哈佛商學院的EMBA還管用。
第一課:跟大國談判,不能“硬碰硬”,但也不能“跪舔”。小國跟大國斗,就像螞蟻跟大象打架,直接硬剛肯定完蛋。但如果一味退讓,大國就會得寸進尺,最后連骨頭都被啃光。馬來西亞的做法就很聰明:用20%的關稅讓步換時間,保住核心產業的發展空間。這就像打籃球,你個子矮,硬碰硬肯定搶不到籃板,但可以用技巧躲過防守,把球投進。
第二課:“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搞貿易多元化太重要了。以前馬來西亞對美國市場依賴度太高,美國一加稅就慌了神。這幾年拼命跟中國、印度、東盟搞好關系,現在就算美國市場丟了,其他市場也能補上。這告訴我們,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都不能只靠一個“金主爸爸”。工作不能只靠工資,得搞點副業;投資不能只買股票,得買點基金、房產;國家貿易不能只依賴一個國家,得多找幾個合作伙伴。
第三課:核心技術和產業必須自己掌握,不然永遠被人卡脖子。馬來西亞為啥拼死保住電動汽車產業?因為他知道,未來幾十年,誰掌握了新能源技術,誰就掌握了經濟命脈。以前我們中國也吃過這個虧,芯片被美國卡脖子,華為差點完蛋。現在我們拼命搞半導體、搞新能源,就是不想再看別人臉色。所以,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砸鍋賣鐵都要搞點自己的核心技術,不然永遠只能給別人打工,賺點辛苦錢。
五、最后說句大實話:這場博弈,沒有贏家,但馬來西亞不算輸
可能有人會問:“馬來西亞最后能如愿把關稅降到20%嗎?” 我覺得大概率能。美國現在需要東南亞的支持來制衡中國,也需要馬來西亞的棕櫚油、半導體零件(美國的蘋果手機、特斯拉汽車很多零件都是馬來西亞造的),真把馬來西亞逼急了,對誰都沒好處。特朗普雖然喜歡“極限施壓”,但他也是商人出身,知道“見好就收”。
但就算關稅降到20%,馬來西亞也不算“贏”,頂多是“沒輸”。畢竟關稅從0%提到20%,出口企業還是得損失利潤,老百姓買美國貨也會變貴。美國也沒贏,沒拿到電動汽車市場和外資控股的好處,關稅收入可能還不如以前(因為馬來西亞出口會減少)。這就像兩個鄰居吵架,一個把另一個的水管剪了,結果自己家也停水了,最后還得坐下來修水管,誰也沒占到便宜。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誰也沒贏”的博弈,反而可能是最好的結果。它告訴全世界:貿易戰沒有贏家,合作才能共贏。美國別總想著用關稅大棒欺負人,中小國家也別想著一味退讓。大家坐下來好好談,你讓點利,我讓點步,把蛋糕做大了,誰都能分到更多。
最后給馬來西亞點個贊:以前總覺得東南亞國家要么太佛系,要么被美國忽悠得暈頭轉向,這次總算硬氣了一回。希望其他中小國家也能學學:別害怕大國,守住自己的核心利益,日子才能越過越紅火。畢竟,國家跟人一樣,腰桿硬了,別人才會尊重你。你說對不?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