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熱浪席卷城市,空調(diào)外機嗡嗡作響,人行道旁樹蔫蔫地垂下枝葉。但在甘肅腹地,隴中定西的山野間,夏風正翻動一本20℃的詩集——梯田是攤開的章節(jié),溪流是跳躍的韻腳,草原是綿延的留白。
當岑參的渭水之思仍在唐詩里流淌,現(xiàn)代小說里的句子已悄然落進定西的山水間:“風過狼渡草原,像翻動一頁無邊無際的綠皮書”。在這里,文學不只是紙上的墨跡,更是解鎖黃土高原清涼密碼的鑰匙。
Part.01
山河詞話:當小說意象照進隴中秘境
“溪澗在巖縫間書寫銀色的分號,每個轉(zhuǎn)彎都是故事的轉(zhuǎn)折”
鳥鼠山的巖縫里滲出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水流。沿著渭河源棧道前行,冷杉林織成綠色穹頂,野草莓在苔蘚間點綴朱紅。忽見龍門澗瀑布從三十米高空墜下,水霧撲面而來,瞬間澆滅盛夏燥熱。傳說大禹劈山導渭的斧痕仍在崖壁隱現(xiàn),而此刻的沁涼,恰似小說里寫的“一股冰泉直灌進灼熱的靈魂褶皺里”。
行至峽谷深處,捧起源頭水啜飲,竟嘗到千年詩韻——岑參“渭水東流去”的鄉(xiāng)愁,在此化作透骨清涼。溯溪者踩著鵝卵石逆流而上,身影倒映水中,宛如行走在余華筆下“倒懸的琉璃世界”。
“古松用虬枝鉤住流云,把時間扯成絲絮”
闖入貴清山的原始森林,3.2萬畝松濤涌起綠浪。斷澗仙橋如一道飛虹凌駕500米深谷,明代匠人用木榫完成的力學奇跡,在小說家眼中恰是“懸在空中的時光逗點”。立于橋心,看云海漫過中峰寺的飛檐,蔣薰詩中“禪林桂月”的意境在此具象化。
最妙在雨后初晴時。松針墜落的露珠敲打青苔,巖雀銜著野莓掠過樹梢——森林交響樂團正演奏村上春樹描寫的“比寂靜更深的靜謐”。采藥人背簍里的當歸飄散藥香,那是岷縣“千年藥鄉(xiāng)”的非遺芬芳
“牦牛群是移動的標點,分割著草原的長句”
車至岷縣,90萬畝狼渡濕地豁然鋪展。平均海拔2600米的草甸上,九曲溪流把日光揉碎成金箔。15℃的微風掠過紫苑花海,驚起云雀沖向湛藍天幕,恰如阿來筆下“被風撕開的藍色經(jīng)卷”。
翻身上馬馳向坡頂,但見牧人帳篷升起炊煙。接過一碗牦牛酸奶,酸冽滋味瞬間喚醒味蕾。遠處傳來悠揚花兒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開滿白牡丹”——這誕生于田間地頭的國家級非遺,比任何文字都更直擊心靈。
Part.02
煙火詩行:美食里的非遺敘事
當定西梯田的馬鈴薯花漫山遍野,像極了莫言描寫的“大地捧出的淡紫色詩箋”。在這“全國馬鈴薯之鄉(xiāng)”,土豆經(jīng)七十二變登上餐桌:晶瑩的寬粉在紅油里翻滾,酥脆的洋芋擦擦裹著椒鹽,流汁寬粉則如小說里寫的“滑進喉嚨的絲綢之路”。
最驚艷是岷縣牛(羊)肉糊糊——帶髓牛骨熬煮六小時,粳米在湯中化開成玉色瓊漿。這項市級非遺美食,讓人想起汪曾祺贊嘆的“窮盡物性的至味”。
走進通渭農(nóng)家院,八仙桌上正演繹隴中“十三花”筵席。八道跑菜穿梭如流水,五道座菜穩(wěn)坐如山巒。蜜炙馉子甜香酥脆,清燉全雞浮著黃金油珠,芥藍百合則用蘭州特產(chǎn)演繹“百年好合”的寓意。
這項省級非遺藏著定西人的儀式哲學:太師椅專待長者,胡蘿卜必奉上席。當酸辣肚絲湯壓軸登場,仿佛打開陳忠實筆下的“裝著黃土靈魂的食盒”。
Part.03
匠心密碼:指尖上的文學
在岷縣作坊里,洮硯傳承人正在鴨頭綠石料上走刀。硯臺漸漸浮出云水紋路,讓人想起金庸描寫珍瓏棋局的“方寸間納盡山河”。作為“中國洮硯之鄉(xiāng)”,這里的石刻技藝隨墨香流傳千年。
定西的夏天,是部用清涼寫就的立體小說。當你在20℃的微風中合上旅行筆記,那些梯田的曲線、松濤的韻律、寬粉的滑韌,都已化作靈魂書簽,標記著生命里最本真的散文詩。
行囊里藏半包岷縣當歸,
如同收藏一片隴中月光。
待城市暑氣再起時,
沸水沖開便是定西的清涼。
來源:當歸定西〡編輯 整理: 掌上隴西
【版權(quán)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征稿郵箱:50169220@qq.com
合作請?zhí)砑有【幬⑿盘枺簔hangshanglongxi
掌上隴西
掃碼添加客服微信
|廣告發(fā)布|便民信息|本地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