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地鐵上看到個年輕人,拎著瓶顏色鮮艷的果汁飲料,邊喝邊跟朋友抱怨:“最近總犯困,怎么睡都睡不夠。”我瞄了眼他手里的瓶子,配料表第二位赫然寫著“白砂糖”,每100毫升含糖量12克。按500毫升的容量算,這一瓶下去就是60克糖,相當于15塊方糖——這哪是喝果汁,分明是在灌糖水!
作為營養師,我每天都會遇到類似的場景。
很多人根本沒意識到,那些看似健康的飲料,正在悄悄毀掉他們的身體。今天就給大家扒一扒,市面上最常見的8種“液體糖”,看完這篇,趕緊檢查你家冰箱!
一、奶茶:披著奶皮的“糖衣炮彈”
上周有個25歲的女生來咨詢,說最近半年胖了15斤,怎么運動都瘦不下來。我讓她拍張平時喝的飲料照片,結果收到一張“全糖去冰加雙份奶蓋”的訂單截圖。
一杯700ml的珍珠奶茶,含糖量能達到90克,相當于直接吞下22塊方糖。更可怕的是,這些糖分會讓血糖在30分鐘內飆升到正常值的3倍,緊接著就是更強烈的饑餓感,形成“喝奶茶→餓得快→吃更多”的惡性循環。
二、果汁飲料:掛羊頭賣狗肉的“糖水”
很多人覺得喝果汁健康,但事實會讓你大跌眼鏡。某品牌橙汁飲料的配料表顯示:水、白砂糖、果葡糖漿、橙肉(含量≥5%)。
每100毫升含糖量10.5克,喝500ml就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日25克添加糖上限。更諷刺的是,這些果汁經過高溫滅菌后,維生素C幾乎所剩無幾,所謂的“營養”完全是個幌子。
三、運動飲料:健身族的“甜蜜陷阱”
打球后喝瓶運動飲料補能量?小心越補越胖。某品牌檸檬味運動飲料,每500ml含糖量32克,相當于8塊方糖。
這些快速吸收的糖分確實能快速補充能量,但普通人運動量根本達不到需要補充的程度。我有個朋友每周打兩次羽毛球,每次喝兩瓶運動飲料,三個月胖了8斤,最后發現根本不是運動量不夠,而是喝錯了飲料。
四、碳酸飲料:快樂肥宅水的真面目
可樂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具體有多恐怖。某品牌可樂每100ml含糖量10.6克,喝一罐330ml就攝入35克糖。
這些糖分會讓牙齒在20分鐘內處于“酸蝕”狀態,長期飲用的人,牙齒表面會出現肉眼可見的凹坑。更可怕的是,果葡糖漿中的果糖會直接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很多年輕人查出脂肪肝,根源就在每天這罐可樂。
五、功能性飲料:心理安慰的“智商稅”
“增強免疫力”“緩解疲勞”……這些功能飲料的宣傳語聽起來很美好,但看看配料表就知道真相。某品牌維生素飲料,每100ml含糖量9.2克,喝一瓶500ml就攝入46克糖。
這些糖分會讓身體產生短暫的興奮感,但隨后就是更強烈的疲憊。更諷刺的是,飲料中添加的維生素B族,在高糖環境下根本無法被有效吸收。
六、速溶咖啡:打工人的“甜蜜負擔”
早上靠咖啡提神?選錯品種反而越喝越困。某品牌三合一速溶咖啡,每條15克含糖量8.6克,喝兩杯就超過每日糖分上限。
這些添加的糖分會讓血糖快速上升后驟降,導致注意力更難集中。更可怕的是,反式脂肪酸會在體內堆積,形成“隱形肥胖”,很多常年喝速溶咖啡的人,肚子上的贅肉就是這么來的。
七、乳酸菌飲料:腸胃的“甜蜜殺手”
以為喝乳酸菌飲料能調理腸胃?看看配料表再說。某品牌乳酸菌飲料,每100ml含糖量15.7克,喝一瓶350ml就攝入55克糖。這些糖分會讓腸道菌群失衡,反而加重便秘問題。
更諷刺的是,經過殺菌處理的乳酸菌飲料,根本不含活性菌種,所謂的“益生菌”完全是個營銷概念。
八、蜂蜜水:養生族的“認知誤區”
“蜂蜜潤腸通便”是很多人堅信的養生秘訣,但真相可能讓你大跌眼鏡。某品牌蜂蜜飲料,每100ml含糖量22.3克,喝一杯250ml就攝入56克糖。
這些糖分會讓血糖在30分鐘內飆升,隨后就是更強烈的饑餓感。更可怕的是,果糖會直接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很多每天喝蜂蜜水的人,體檢時都會查出轉氨酶偏高。
寫在最后:喝對飲料的三個原則
看配料表:成分表前兩位出現“白砂糖”“果葡糖漿”的,直接拉黑
算總糖量:每100ml含糖量超過5克的就得警惕,超過10克的盡量別碰
選替代品:礦泉水、無糖茶、自制檸檬水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選
下次再拿起飲料瓶時,記得翻過來看配料表——那些藏在“營養成分表”里的數字,才是決定你健康的真正密碼。畢竟,我們喝飲料是為了解渴,不是為了給身體灌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