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時節,也是一年中陽氣外浮耗散最大的季節,加上吃冷飲、吹空調等習慣易導致內寒,補陽氣就顯得十分重要。如何順應自然規律補充陽氣,減少疾病風險,來看看長寧醫生的建議→
“夏日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身體的陽氣也隨著汗液向外擴散,體內陽氣就會出現虛耗。”長寧區天山中醫醫院內科主任趙玉紅介紹,再加上很多人在夏季喜歡食用冷飲,這就會導致人體體內溫度比冬天低,形成“外熱內寒”的特殊狀態,“這就可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從表淺的風寒感冒,到深層的脾胃虛寒,表現為畏寒乏力、食欲減退、腹脹腹瀉等癥狀。”
夏季補陽氣的方法有哪些?趙玉紅也給出了建議→
01
食療
通過攝入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生姜、大棗、桂圓等來補充陽氣。這些食物具有溫補身體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夏季易出現的疲勞、食欲不振等癥狀。
生姜性溫散寒,可驅體內濕氣;韭菜溫補肝腎,促進氣血運行;羊肉少量食用可溫中補虛;核桃補腎助陽,可直接食用或加入粥中;桂圓補心脾、益氣血,可煮甜湯或泡水飲用。
02
地灸
即光腳走在被太陽曬過的路面,可以讓腳底數十個反射區與大地親密接觸,排除寒濕,引火下行,調理上熱下寒體質。
地灸可以選擇上午9點至11點,此時陽氣較盛,應選擇干燥、平坦、干凈的地面,一般每次地灸的時間為20—30分鐘。地灸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身體的反應,如果出現頭暈、惡心、心慌等不適癥狀,應立即停止地灸,并及時就醫。同時,地灸后不要立即洗澡,以免寒濕之氣侵入體內。
03
曬背
曬背能補陽,因為后背是督脈和膀胱經的所在。督脈是全身陽氣的“發電廠”,曬背的過程就是充電過程。膀胱經主皮膚和最外層的營衛之氣,是最容易受風寒侵襲的一條經絡。驅寒通常都要從膀胱經開始,它也是最大的太陽經。
曬背可以調理臟腑氣血,在短時間內培補陽氣,排出體內寒濕,促進身體鈣的吸收,增強抵抗力等。曬背時要讓陽光直射背部,時間在上午的9點—10點,下午2點—4點為宜。曬背的時間一般在30分鐘到一個小時,微微出汗即可。曬背時要把頭遮住,戴個帽子或者打傘都可以。但切忌正午時分曬,以免發生中暑。
04
運動
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如散步、太極拳等,每天堅持30分鐘左右。適度鍛煉有利于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抗病能力,輔助陽氣的恢復。但切忌大汗淋漓的劇烈運動,這樣反而會損耗陽氣。
消耗陽氣的行為
早上洗澡洗頭:這就像給剛起床、陽氣還沒完全升發的身體 “潑冷水”,會讓陽氣受損。
空調房露腰腹:寒氣會直擊神闕穴、腎俞穴,導致丹田能量及腎中元陽泄漏,身體的“核心電力”隨之散失。
經常熬夜:子時不睡傷膽氣,遏阻少陽之氣的正常生發和運行節奏,尤其熬夜吃夜宵,啤酒燒烤耗脾陽。
過食生冷寒涼、肥膩之品:會直接損傷脾胃陽氣,而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陽氣受損,全身陽氣的運化和升發都會受影響。
盲目“祛濕”:過量喝涼茶、吃薏米,反傷脾胃陽氣。
劇烈運動、大汗淋漓:氣隨汗脫,陽氣也會隨汗液排出大量消耗。
運動后立刻沖涼:毛孔大開時冷水逼退陽氣,易致頭痛關節痛。
壓力過大、情志不暢: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調,進而使人體陰陽失衡,陽氣運行受阻。
圖片來源于網絡
撰稿:趙 立、陸 銘(實習)
編輯:畢揚靜
責編:顏文彬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