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BMC醫學》北京時間7月22日夜間在線發表一篇中國團隊完成的健康研究論文稱,薈萃分析發現,使用減重藥物的患者在停藥后可能出現體重反彈。
這項研究分析了11項隨機試驗中接受減重藥物治療的患者數據,結果表明,盡管不同藥物導致的體重反彈程度存在差異,但停藥后出現體重反彈的總體趨勢較為明確。
該論文介紹,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批準奧利司他、芬特明-托吡酯、司美格魯肽等6種抗肥胖藥物(AOM)用于輔助減重。此外,一種用于治療糖尿病的藥物——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也越來越多被用于幫助患者減重。然而,近期研究表明,服用抗肥胖藥物的患者在停藥后數月內可能出現體重反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研究團隊合影。研究團隊 供圖
在本項研究中,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蔡曉凌教授和紀立農教授與同事一起,對全球11項研究進行薈萃分析,探討患者停用抗肥胖藥物后體重變化情況。總體而言,這次研究納入治療組1574名參與者和對照組893名參與者的數據。體重變化通過停藥后體重和BMI(身體質量指數,又稱體重指數、體質指數)自基線的變化來衡量。
這次納入薈萃分析的11項研究,包括6項聚焦于GLP-1受體激動劑;1項聚焦于GLP-1和GIP雙重激動劑;1項研究聚焦于奧利司他;2項研究聚焦于芬特明-托吡酯;1項研究聚焦于納曲酮-安非他酮。
研究團隊還通過控制多種潛在影響因素,包括藥物類型、是否罹患糖尿病,以及生活方式改變(如飲食或運動)的情況進行分析,其結果顯示,抗肥胖藥物在使用期間與體重顯著減輕相關,停藥后8周開始出現體重反彈,隨后體重反彈平均持續20周后趨于平穩;體重反彈程度隨隨訪時間而異,研究參與者在停用抗肥胖藥物后8周、12周和20周時均經歷了顯著的體重反彈期;體重反彈的程度取決于多個因素,包括參與者所服用的藥物類型以及生活方式改變的持續性。例如,完成36周替爾泊肽(一種GLP-1和GIP雙受體激動劑)治療的參與者,在改用安慰劑后幾乎恢復了之前減去體重的一半。
研究團隊提醒說,此次薈萃分析未納入生活方式干預和減重手術的研究,這限制了對不同減重方法的可比性。他們還指出,體重反彈現象在其他減重方法中亦有報道,如胃旁路手術和垂直帶狀胃成形術。(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