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時代的日系車在中國市場是大殺四方的存在,加價提車,加裝飾提車都成為了那個時代它們最輝煌的注腳。
而進入到新能源時代,日系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榮光顯得黯淡了許多。曾經的日系三強凋零了75%,日產靠著新車N7勉強止血,本田上半年銷量一路暴跌,唯獨豐田實現(xiàn)了逆勢上揚。
2025年6月,豐田在華銷量達15.77萬輛,同比增長3.7%;上半年累計銷售83.77萬輛,增長8.6%,成為日系三強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企業(yè)。與此同時,本田銷量暴跌24.2%,日產也下滑21.02%。曾經的日系三強,齊頭并進的格局為何變成了豐田一枝獨秀?
日產的失速與本田的困境
當豐田高歌猛進時,另兩大日系品牌卻深陷轉型泥潭。
日產雖然憑借N7(11.99萬元起)實現(xiàn)15個月來首次正增長,但其“虧本換量”的策略究竟能撐多久也一直不被外界看好,較早之前就有內部人士坦言,N7的定價“肯定是虧本的”。
更嚴峻的是技術空心化——N7的智駕完全依賴Momenta,自身完全沒有數(shù)據(jù)閉環(huán)能力。
在今天智能駕駛已經成為核心考量因素的情況下,自己幾乎不掌握核心算法和數(shù)據(jù)閉環(huán)。一旦依賴關系中斷,后續(xù)OTA和升級又將會被掣肘,以低價換量拉流量的打法又能有多少持續(xù)性?依靠著N7的表現(xiàn),雖然結束了長達15個月的連續(xù)下滑,但也僅僅是止住頹勢,未來又該如何?
而本田的危機則更加深重,6月銷量同比暴跌15.2%,新能源占比不足5%,遠低于市場50%的滲透率。其純電車型燁S7定價高達25.99-30.99萬元,卻僅配備L2+級輔助駕駛,被用戶吐槽“電動化毫無誠意”。而東本P7電動車兩月只賣579輛,幾成行業(yè)笑話,整體銷量完全靠CR-V苦苦支撐。
近期,本田傳出消息,已將2030年純電目標占比從30%下調至20%,試圖轉戰(zhàn)混動市場。這種關鍵時刻的戰(zhàn)略搖擺,很可能帶來更不可估量的后果。
守得住基本盤電動化轉型初戰(zhàn)告捷
翻開豐田的銷售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豐田在燃油和新能源市場的兩線作戰(zhàn)下都交出了非常不錯的答卷。
在燃油車市場,豐田依然保持著14%的市場占有率。鋒蘭達(參數(shù)丨圖片)卡羅拉銳放雙星閃耀,持續(xù)領跑合資緊湊型SUV市場。在混動市場,也是以16萬輛蟬聯(lián)油混市場冠軍。
而在MPV市場,賽納加格瑞維亞的組合依然是所向披靡,而在新能源賽道,全新純電車型鉑智3X上市首月就收獲1.5萬訂單,稱得上是初戰(zhàn)告捷。
豐田這種守得住油混基本盤又能攻占新能源高地的雙線作戰(zhàn)能力,讓你不得不佩服,世界一哥畢竟是一哥。
面對今天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的市場環(huán)境,凱美瑞6月銷量突破2萬輛,創(chuàng)下年內新高,這樣的成績在當下尤其顯得不容易。
究其根源,豐田是真的懂中國市場,也徹底把中國市場“搞明白”了。
新凱美瑞將L2++級智能輔助駕駛下放到主銷配置、把價格控制在20萬以內的結果。讓原本B級車的智駕體驗,用A級車的錢也能擁有。
鉑智3X(10.98萬起)和bZ5(12.98萬起)甚至比國產競品定價還要低15%-20%,皇冠陸放等車型以三年保值率超50%的優(yōu)勢吸引換購用戶,配合“時光煥新”置換政策激活存量市場。
直白地說,豐田這是完全放棄了曾經的品牌溢價打法,放下了身段和中國車企同位競爭,你“卷技術”我就和你拼技術,你“卷價格”我就和你比價格。
南北豐田相得益彰,靈活多變的市場策略輔以原有的成熟渠道布局,取得現(xiàn)在的成績似乎一點也不為過。另外,這套“油電協(xié)同”的打法——用燃油車利潤反哺電動化投入,更是形成了可持續(xù)的現(xiàn)金流閉環(huán)。
深度本土化是關鍵
面對如今高速發(fā)展的中國汽車市場,豐田深諳入鄉(xiāng)就要隨俗的道理,徹底全面的擁抱本土化,將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fā)中心(中國)有限公司與一汽豐田、廣汽豐田、比亞迪豐田的研發(fā)中心進行統(tǒng)合,建立起中國獨立的研發(fā)體系,并將研發(fā)決策權從日本總部轉移至中國。
更是在“立全球,更中國”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中國智慧定義產品,全球體系保障品質”的創(chuàng)新模式,將中國市場的需求置于產品開發(fā)的核心位置,產品開發(fā)權完全交由中國團隊主導。
以純電車鉑智3X為例,該車深度整合華為、Momenta、比亞迪等本土供應商,中國供應鏈占比達高達65%,打破了“進口部件高溢價”的日系傳統(tǒng)。
這種對本土供應鏈的扶持,使得新款純電車保留了足夠的價格競爭空間。在瘋狂“卷價格”的中國新能源市場,有余力打價格戰(zhàn)且能打贏,已然成為新品車型避免上市就被“圍毆”的基本操作。
另外,在決策機制上,中國團隊還首次擁有了車型定價、技術選型的最終決策權,響應速度較傳統(tǒng)合資模式提升了許多,以豐田當下奉行的中國首席工程師(RCE)制度為例,它就是由中國人擔任車輛開發(fā)負責人,讓能聽得見前線炮聲的年輕工程師們擁有更大的權限,有針對性的開發(fā)出更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
從結果來看,豐田的這一本土化程度已經于一般中國品牌無異。比如首款純電車型鉑智3X,就完全由中國團隊主導開發(fā),采用Momenta端到端智駕大模型,硬件配備激光雷達和254 TOPS算力的芯片,而價格卻直接下探至10.98萬元,徹底顛覆了市場對于“合資車就是要貴一點”的傳統(tǒng)認知。
事實上,正是依靠這種深度的本土化,讓豐田不僅沒被新能源浪潮被邊緣化,反而從潮頭魚躍向前,屹立不倒,成為了外資品牌入鄉(xiāng)隨俗的一大典范。
不是所有的本土化都叫本土化
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侖蘇,同樣的,也不是所有的本土化都叫本土化。只有形而無神的本土化只能造就一具沒有靈魂,沒有任何生氣的本土化軀殼。
真正的本土化,至少應該是像豐田或者大眾這樣,重用本土人才,依賴本土供應鏈,深入且尊重本土文化。。。。。。
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2024年銷量超3000萬輛,這是一個讓所有的外資車企都無法也不能忽略的巨大市場。
豐田的成功顯然驗證了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一大生存法則:唯有將全球技術積淀與本土創(chuàng)新生態(tài)深度融合,才能贏的這場競爭。
而仍在堅持“技術平移”(將全球車型直接引入中國)的本田,現(xiàn)在的故事大家也都看到了,上半年銷量已跌至2020年巔峰期的37%,市場份額持續(xù)萎縮。
豐田魚躍,本田鯨落。面對中國市場的兩種迥異的路線,造就出了完全不一樣的市場反饋。
過去的輝煌都已經過去。日系三強的分化發(fā)展,無疑映射出一個深刻的行業(yè)變局:當中國成為全球電動智能車的創(chuàng)新策源地,“在中國贏”就成為了“在全球贏”的充分且必要條件。
事實證明,誰能更徹底地尊重中國文化,扶持中國人才,擁抱中國產業(yè)鏈,誰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今日中國,誰就能在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里持續(xù)生存下去。
豐田汽車在華銷量的悄然回暖,既體現(xiàn)了豐田百年來極富智慧的生存哲學,更是豐田扎根中國本土市場的積極印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