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兩位老朋友:68 歲的陳先生,依舊堅持每天早上在公園散步;還有 82 歲的李叔叔,雖然身體逐漸衰弱,但仍樂觀親切。就在上個月,兩人幾乎同時被診斷出患有多發性骨髓瘤——一種血液系統的癌癥。
他們仿佛同舟共濟,一起面對密集的腫瘤科門診和難懂的醫學術語。但當各自的治療方案擺在面前時,卻出現了令人困惑的分歧:陳先生被安排接受強效的“三聯藥物聯合治療”,而李叔叔則只被安排了“兩聯療法”。
李叔叔的兒子百思不得其解:“他們不是得了同一種病嗎?為什么陳先生的治療像是‘全場緊逼’,而我父親的方案更像是‘輕輕一推’?難道我們沒做夠?或者說,‘少’反而是‘多’?”
這并不是一個假想的困境——而是真實存在、每天都困擾著成千上萬患者和家庭的疑問。一項開創性的新研究試圖揭開這一治療選擇背后的“潛規則”,結果發現,醫生的決定遠比看上去復雜:它涉及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癌癥的激進程度,甚至還與你所住的地方有關。我們一起揭開這個謎團。
什么是多發性骨髓瘤?
在聊治療前,先搞清楚這個對手是誰。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源自漿細胞的癌癥。
可以把你的骨髓想象成一個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它最重要的產線之一就是制造漿細胞。健康的漿細胞是身體的“精英特種兵”——它們生產抗體,在體內巡邏,消滅入侵的病毒與細菌。
而在多發性骨髓瘤中,這批特種兵開始叛變。它們不受控制地瘋狂復制,擠占了工廠內其他正常細胞的空間和資源。
更糟的是,這些癌變的漿細胞不再制造有用的抗體,而是不斷產出一種無用、異常的蛋白質,叫做單克隆蛋白,簡稱 M 蛋白。這種“垃圾蛋白”會在血液和尿液中被檢測出來,是判斷病情的重要指標。這些“叛變分子”引發的混亂,最終表現為多發性骨髓瘤的經典癥狀:骨頭疼、貧血、腎功能損害和免疫力低下。
治療武器庫:兩聯 vs 三聯方案
對于許多不適合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初診骨髓瘤患者來說,治療通常從藥物聯合療法開始。這就是“雙聯”和“三聯”療法的差異所在:
雙聯療法(Doublet Therapy):一般由一種免疫調節劑和一種類固醇組成??梢韵胂蟪墒且粋€精干的“雙人特種小組”,試圖控制癌細胞。
三聯療法(Triplet Therapy):在雙聯基礎上增加第三種藥物,通常是蛋白酶體抑制劑或單克隆抗體。等于再加入一位“爆破專家”,使得進攻更猛烈、更全面。
多年來,大量研究表明:三聯療法往往效果更好。重大臨床試驗顯示,三聯療法在控制癌癥和提高緩解率方面優于雙聯療法,且副作用的增加并不明顯。
這也引發了臨床治療的巨大變革。例如,2015 年時,只有 44.6% 的患者使用三聯治療;到了 2021 年,這一比例已飆升至 80.2%。
可既然三聯療法這么好,為什么還有 20% 的人,比如李叔叔,仍然接受的是雙聯方案?答案就藏在對全美 3700 多位患者病歷數據的深入挖掘中。
醫生是如何做出選擇的?
研究團隊運用機器學習算法分析,找出了哪些因素最能預測患者會接受兩聯還是三聯療法,揭示了現代“個體化醫學”的真實運行邏輯:
1. 年齡與虛弱:最大的決定因素
影響治療方案的最大因素并不令人意外:患者的年齡——尤其是超過 80 歲者,更可能被安排雙聯治療。另一個關鍵指標是“虛弱評分”(frailty),它衡量一個人的整體健康與身體恢復能力。
醫生看到像李叔叔這樣年事已高、身體虛弱的患者,自然會擔心“三聯猛藥”是否會傷害比疾病本身更大。在他們看來,“溫和地推一把”,可能比“全力進攻”更符合患者的身體承受能力。
但這故事還有另一面。近期的研究挑戰了這種保守策略。MAIA 研究是一項重要的臨床試驗,專門探討三聯療法在老年和虛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結果表明,這些患者接受三聯治療后,不僅反應更好,副作用也在可控范圍內。相比之下,繼續使用雙聯治療可能會錯失改善病情的機會。
2. 癌癥的激進程度:什么時候需要“重拳出擊”?
另一方面,醫生選擇三聯治療的理由往往是因為“癌癥太兇”:
高風險基因變異:癌癥本質上是基因病。如果患者攜帶某些高危變異(如 del(17/17p)),接受三聯治療的幾率幾乎翻倍。這些基因意味著癌細胞復制更快、擴散更快,醫生自然要迅速出擊。
腫瘤負荷大:記得前面提到的 M 蛋白嗎?血中可檢測到 M 蛋白的患者,往往會被安排三聯治療。如果疾病分期高(根據國際分期系統 ISS),同樣提示需要更強力的藥物組合。
明顯癥狀:若患者已出現骨痛或肌肉病變等典型癥狀,醫生也更傾向于“用力打”——即三聯方案。
3. 出人意料的影響因素:地理與種族
除了身體和疾病,研究還揭示了兩項出人意料的因素:
城市人口比例高的州,更容易采用三聯療法。可能是因為大型癌癥中心集中在城市,醫生更熟悉新治療方案。
黑人患者更可能接受三聯治療。研究認為這可能與黑人患者在確診時病情更嚴重有關,醫生因而更早采取強效方案。
對患者和家屬意味著什么?
這項研究揭示出一個重要事實:醫生的選擇不是拍腦袋的決定,而是基于對病人身體狀況、疾病特征、生活環境等多維度評估的結果。
像陳先生,68 歲、身體硬朗,也許病情較重,醫生判斷他既能承受,也能從三聯療法中獲得更多益處。
而李叔叔,82 歲、身體虛弱,醫生可能更擔心他對治療的耐受性,從而傾向先用雙聯療法。
不過,這項研究傳達出的最重要信息是希望:即使是年老或虛弱的患者,也不一定非得“溫柔對待”。三聯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數據已逐漸建立,有望成為越來越多患者的“標配”。
了解這些知識,并不是要質疑醫生的判斷,而是幫助你成為一個“有力量的知情者”。如果你或親人正面臨類似抉擇,不妨向醫生提出這些問題:
“我知道您擔心年齡與體力問題,但 MAIA 研究顯示老年人也能安全使用三聯療法。我們能探討這個選項嗎?”
“根據我的指標,病情屬于高風險嗎?值得考慮三聯方案嗎?”
“針對我的具體情況,雙聯和三聯的優缺點是什么?”
如今,四聯治療甚至“定制免疫療法”正加速登場。而像這項研究一樣的真實世界數據,確保我們在武器更強大的同時,也更聰明地選擇使用對象、時機和方式。對陳先生、李叔叔,以及未來的每一位患者來說,個體化、數據驅動的治療,是我們通往更好結局的道路。
參考資料:Pianko MJ, Gupta-Werner N, Emond B, Lefebvre P, Lafeuille MH, Cortoos A, Kaila S. Predictors of frontline doublet or triplet regimen initiation in transplant-ineligible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 Future Sci OA. 2025 Dec;11(1):2528523. doi: 10.1080/20565623.2025.2528523. Epub 2025 Jul 12. PMID: 40650954; PMCID: PMC1225818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