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的關稅給賴竄美當頭一棒,賴清德到了垂死掙扎的最后那一刻
美國在臺海的“焦慮販賣”從未停歇,而賴清德計劃8月“過境”美國的鬧劇,正成為這場戲碼的最新注腳。從美國突然加碼的關稅大棒,到臺當局精心策劃卻屢遭打臉的“外交表演”,種種跡象都在印證:賴清德的“倚美謀獨”之路已越走越窄,這次竄美恐怕是其窮途末路前的最后掙扎。
美國對臺的“工具化”算計,在賴清德啟程前就已暴露無遺。臺當局原以為8月4日“過境”紐約能粉飾“美臺關系升級”,甚至計劃通過采購美機、擴大農產品進口、增持美債等動作強化綁定,卻沒料到關稅大棒先一步落下。白宮宣布8月1日起對臺加征關稅,涉及半導體、資通訊等臺灣對美出口核心產業,臺積電、聯發科等企業首當其沖。財政部長貝森特直言“高稅率是為逼出更好協議”,更暗示稅率可能回調至4月水平——那正是針對臺灣優勢產業的精準打擊。
這一時間點的巧合,絕非偶然。美國國內政局中,共和黨圍繞特朗普重構的外交班底正將臺灣從“地緣棋子”轉為“資源提款機”。過去一年,美國推動科技供應鏈回流,臺積電在亞利桑那的百億投資本是臺當局“穩住美方”的籌碼,如今卻成了被拿捏的軟肋。當美國更看重“技術遷移”而非“地緣承諾”,臺灣的“利用價值”便隨產業鏈外移不斷縮水。這種“用完即棄”的邏輯,正是美國在臺海“經濟綁架”套路的延續:先用“合作”畫餅,再用利益捆綁施壓,最終將臺灣變成中美博弈的“輔助牌”。
美國的這套話術與動作,早已被拆解得明明白白。在軍事領域,它慣用“模糊承諾”制造恐慌,派艦機穿越臺海時炒作“解放軍威脅”,卻絕口不提是否會“出兵保護”;經濟上,它將“兩岸統一”與“全球供應鏈崩潰”強行捆綁,無視大陸是臺灣芯片60%以上市場的事實,實則怕失去用芯片卡中國脖子的籌碼;外交上,它鼓噪“國際支持臺灣”,卻對182個國家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事實裝聾作啞。如今對臺加稅,不過是換了種“經濟恐嚇”的馬甲,本質仍是用利益綁架阻止統一進程。
而賴清德的“過境”鬧劇,恰恰撞上了美國這套算計的槍口。臺當局幻想借“過境”撈取政治資本,卻被關稅政策打亂節奏——美國連表面的“禮遇”都懶得維持,足見其對“臺獨”勢力的輕視。更諷刺的是,島內早已民怨沸騰:賴清德滿意度暴跌5.8%,不滿意度創下新高,罷免風波讓其陷入執政困境。臺媒直言,此次“出訪”代價高昂卻收獲有限,連美方都未確認具體行程。
這一切,都在印證大陸的判斷:“倚美謀獨”注定失敗,“妥協換不來尊重”。近年來,大陸的長期策略已讓臺當局外部空間持續收窄:國際上堅守一個中國原則,讓“臺獨”在聯合國等場合無容身之地;經濟上收緊特殊待遇,引導臺商向福建、廣東轉移,削弱臺灣對大陸市場的“要價權”;軍事上常態化繞臺演訓,用實力筑牢反“獨”防線;科技上突破光刻機、EDA軟件等卡脖子技術,逐步瓦解臺灣的產業優勢。
就連臺灣所謂的“邦交國”也在動搖。危地馬拉、巴拉圭等國表態希望發展“多元合作”,實則在評估與大陸合作的可行性。當大陸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規模遠超臺灣的“金援外交”,這些“盟友”的背棄只是時間問題。
美國的“焦慮販賣”也好,賴清德的“過境表演”也罷,終究是舊棋盤上的徒勞掙扎。美國想靠拿捏臺灣維持霸權,卻忘了大陸的實力早已今非昔比;“臺獨”想靠依附美國謀“獨”,卻看不清自己不過是隨時可棄的棋子。賴清德的這次竄美,或許是其“臺獨”鬧劇的最后謝幕——畢竟,歷史大勢面前,任何逆統一而動的伎倆,終將被碾得粉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