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喀秋莎”,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會想起那首寫于二戰時期的《喀秋莎》歌曲。
歌曲中的“喀秋莎”是一位姑娘,而在整個二戰時期,幫助蘇聯在關鍵性戰役中取勝的“喀秋莎”,是可以掛載16枚火箭彈的BM-13型火箭炮。
據抗美援朝、特等功臣譚炳云回憶,當年在朝鮮戰場上,這種火箭炮完成一輪射擊之后,直接給美軍陣地帶去毀滅性的打擊。
(譚炳云)
“喀秋莎”不僅威力巨大,而且每次發射時,會發出“啾啾啾”的聲音,讓敵人聞風喪膽,因此,美國士兵又把它稱之為“斯大林的管風琴”。
那么,“喀秋莎”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在朝鮮戰場上又有著怎樣的表現?
一、“喀秋莎”在二戰時功勛非凡,聲名遠揚
“喀秋莎”首次亮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即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德軍的炮火殘酷無情,造成斯大林格勒這座城市處于一片廢墟狀態,可以說,蘇聯紅軍陷入到了十分危險的困境中。
(網圖)
就在這個生死存亡時刻,一種德軍從未見過的新型武器悄然出現在戰場上,它就是被蘇聯軍人親切稱之為“喀秋莎”的BM-13火箭炮。
BM-13火箭炮是以卡車為底盤,由8個導軌式發射架構,掛載16枚火箭彈,組建成可移動的火箭炮發射系統,射程高達8500米。
(BM-13火箭炮早期型號)
夜幕降臨后,蘇軍指揮官一聲令下,16枚132毫米火箭彈從“喀秋莎”發出,劃過黑夜的天空,直接擊中德軍陣地。
德軍的炮兵營地很快變成了火海,士兵們對這突如其來地沉重炮擊毫無防備,四處逃竄,營地陷入一片混亂。
“喀秋莎”摧毀了德軍的炮火封鎖,為蘇聯軍隊進行后續戰斗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1945年4月,蘇聯紅軍對柏林發起了“柏林會戰”。為了完成這最后一次戰略性進攻,蘇聯軍方直接把“喀秋莎”列為主要的對敵作戰武器。
在這次戰役中,蘇軍使用“喀秋莎”時,采取的是“平射”方式,直接對準德軍的重要防御工事。
“喀秋莎”16枚火箭彈齊發,再加上蘇軍長時間作戰,很快德軍的防線崩潰。
在柏林的大街上,可以看到德軍的步兵和坦克被突如其來的“喀秋莎”打的七零八落,整個柏林陷入混亂之中。
(“喀秋莎”炮轟柏林)
蘇軍用“喀秋莎”摧毀了德軍的抵抗意志,加速了戰爭的結束,也加速了法西斯滅亡。
據統計,在蘇聯在整個二戰時期,使用“喀秋莎”時,總共用了六千多枚火箭彈。由于“喀秋莎”戰績非常突出,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二、“喀秋莎”在朝鮮戰場上,與志愿軍協同作戰
二戰結束了,“喀秋莎”的傳奇之路并未就此止步。
朝鮮戰爭爆發后,我國的志愿軍積極參戰,但是面對火力輸出能力較弱的情況,蘇聯援助了“喀秋莎”,簡直是雪中送炭。
可是,還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志愿軍里沒人會使用這種武器。
于是在1951年年初,志愿軍內部組建了炮兵21師,專門培養使用喀秋莎的炮兵師。
(正在參戰的“喀秋莎”)
很多志愿軍的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認識字,便采用“急用先學,學以致用”的方式,由蘇聯專家先教大家學習戰術理論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喀秋莎是車載型的火箭炮,當時志愿軍內部會開車的人很少,具有豐富車輛駕駛經驗的人更少。
因此,這些戰士不僅要學習武器的使用,還要學會搭載喀秋莎的卡車。
戰況緊急,經過28天的高強度訓練,炮兵21師的戰士迅速成為志愿軍中的一支新銳的軍事力量。
這年秋天,炮兵21師在支援友軍反攻美軍第7師的戰斗中,熟練操作喀秋莎,迅速摧毀了美軍的陣地。
這是21師首次參戰,給美軍帶去沉重的打擊,贏得了“炮兵之王”的稱號。
10月初,美軍騎兵師憑借先進的美式裝備和堅固的防御工事,牢牢占據著添木洞陣地。志愿軍多次采取不同的策略,均未取得成功。
(騎兵師)
面對久攻不下的狀況,21師202團接到軍令,前去支援47軍,突破敵人防線。
經過商議之后,制定了新的作戰計劃,充分發揮“喀秋莎”的威力,讓步兵與炮兵協同作戰。
在炮火準備階段,志愿軍47軍對敵人陣地發起攻擊,等到敵人躲避戰火的時候,志愿軍停止攻擊。
采取“引蛇出洞”的作戰方式,將敵人的兵力全部都吸引出來,此時202團“喀秋莎”火箭炮突然發射。
最終的結果是,僅發射了16枚火箭彈,導致800多名美軍無一生還。
步兵戰士在此時發起沖鋒,在“喀秋莎”的掩護下,迅速奪回陣地。
這次作戰的勝利,不僅展示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強大威力,更為志愿軍的步炮協同作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隨后的戰斗中,志愿軍多次運用類似的戰術,取得了作戰的勝利。
(網圖)
三、“喀秋莎”實力強大,屢創戰績
我們熟知的上甘嶺戰役中,“喀秋莎”也為戰斗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上甘嶺戰役初期,志愿軍每天要面對美軍從地面發射和飛機從空中投放下來的無數炮彈。
十五軍軍長秦基偉認為持續這樣下去,我方肯定面臨著不戰而敗的結局,要想打贏這場仗,我方必須加大火力,于是他向志愿軍副司令員洪學智申請讓“喀秋莎”參戰。
(洪學智)
洪學智下令21師的209團,協助十五軍作戰。209團帶著24門“喀秋莎”火箭炮,在10月14日,到達前線。
當天下午4點半左右,“喀秋莎”發射的炮彈密集地掉落在了敵人的陣地上。
從進入陣地到戰斗結束,前后總共只用了13分鐘。
如此快速且精準打擊的能力,讓美軍措手不及,原本的軍事計劃也被打亂了。
“喀秋莎”最后一次在朝鮮戰場上參戰,是發生于1953年7月的金城戰役。
在當年的5月份,朝鮮半島已經進入了停戰談判的關鍵階段。
可是,南韓總統李承晚卻不守信用,故意扣留戰俘,導致和平談判無法進行下去。
志愿軍在這種情況之下,發起金城反擊戰,確保我方在停戰之后,可以控制有利于作戰的陣地。
(李承晚)
戰斗正式打響后,201團奉命支援第68軍作戰,突破敵軍防線,奪取關鍵陣地。
隨著一聲令下,幾十門“喀秋莎”同時齊發,火箭彈的爆炸聲震耳欲聾,美軍和南朝鮮軍的士兵們四處逃竄,敵方陣地變成一片火海。
“喀秋莎”完成第一輪發射任務后,201團迅速轉移陣地,再次進行射擊。
201團根據軍部的指令,打擊的主要目標敵人的縱深部隊,將敵人的防御體系徹底瓦解。
于是,201團將“喀秋莎”的火箭彈發射到敵人的炮兵陣地和后勤營地,毀滅了敵人的戰斗力。
步兵戰士們在“喀秋莎”的掩護之下,沿著預定路線,快速接近敵人的陣地,將敵人的殘余勢力全部攻陷,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防御,取得了金城戰役的勝利。
總結:
從1951年2月在朝鮮戰場上組建團隊學習使用“喀秋莎”,到戰爭結束,“喀秋莎”在戰士們的指揮下,守住了自己的陣地,也成功奪取了敵人的陣地。
可以說,因為“喀秋莎”的存在,縮小了我方與敵方的軍事實力差距,為我方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增加了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