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一批高校推出多元化開放活動,場館設(shè)施不再“放假”,從體驗科研到共享健身空間,如何讓高校資源“活”起來,讓游客游有所獲?
今年暑假期間,一批高校校園、實驗室以及體育設(shè)施向社會公眾敞開大門。從游學百年學府、體驗尖端科研、到共享健身空間,“象牙塔里的暑期嘉年華”熱度逐漸攀升。
多元化的校園開放活動,能為公眾帶來怎樣的體驗?熱鬧背后,又該如何平衡校園秩序與公共需求,讓開放從“暑期專屬”走向“常態(tài)共享”?
暑期去哪里?也許高校是個不錯的選擇,既能躲開人擠人的熱門景區(qū),又能在校園林蔭道、藏著故事的老建筑里給身心充充電。這個暑假,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qū)進一步敞開懷抱,開放的時間從7月10日持續(xù)到8月20日。在天賜莊校區(qū)的北門入口處,排隊進校的游客絡(luò)繹不絕,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領(lǐng)略百年學府的風采。
家長韋先生說,今天是帶小孩子來學校感受一下大學校園的氛圍,特別好,古色古香。如果小孩子真能在蘇大讀書,畢業(yè)在蘇州工作,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漫步在這所園林般的校園里,東吳門、鐘樓等都是大家爭相打卡的點位。蘇州大學保衛(wèi)處副處長王瑞成介紹,該校在保障校園正常秩序的同時,也為游客們提供了便捷的服務(wù)。游客通過預約之后,直接刷身份證就可以進校。學校還為大學生、準大學生、校友提供了一個免預約通道。
同時,這個暑假,高校開放的觸角也在延伸到更多生活場景中。比如,家住北京市海淀區(qū)學院路的孫先生平時很喜歡游泳,最近得知北京科技大學游泳館暑期整修后重新開放,他第一時間前來體驗。
除了游泳館,假期期間,北京科技大學的乒乓球館、羽毛球館、籃球館也同樣對社會開放。同時,學校還開設(shè)了暑期運動研學托管服務(wù)營,家長們不必再為孩子們?nèi)ツ膬憾l(fā)愁。
北京科技大學體育場館管理中心品牌運營主管崔小爽介紹,體育館是2008年的奧運場館,也是要承擔一部分的全民健身社會義務(wù),在積極搭建青少年培訓平臺,想把場館資源綜合地利用起來,更好服務(wù)周邊的市民、青少年。
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今年暑假,包括北京科技大學在內(nèi),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多所高校的游泳場館都對外開放。不過,熱鬧背后也有新的考量,既要讓公眾享受到便利,又要保障正常校園秩序不受影響。
北京交通大學體育部場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瑞說,如何平衡資源利用與校園管理,是各高校都在探索的問題。高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有助于提高場館的綜合利用率,也提高場館的服務(wù)力,但同時也會給高校的校園管理、安全管控,帶來壓力,這方面可能還需要去制定研究出更加完善的方案,方便學校和社會、社區(qū)之間的使用平衡。
除了校園景觀和體育設(shè)施,部分高校的實驗室資源也在這個暑假向公眾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比如,不久前,中國礦業(yè)大學開設(shè)了為期兩周實驗室開放活動,吸引了300多名中小學生參加,活動面向青少年開放了,包括傳統(tǒng)手工藝前沿科技體驗在內(nèi)的多個特色實驗室。孩子們親手制作木藝書簽,體驗扎染工藝。
據(jù)了解,中國礦業(yè)大學已舉辦多期開放活動,累計接待超6000人次,活動內(nèi)容涵蓋地質(zhì)、物理化學、電子、太空采礦、AI等領(lǐng)域。中國礦業(yè)大學實驗室與設(shè)備管理處副處長辛良介紹,學校希望通過這樣的開放活動,讓青少年近距離接觸科學、愛上科學。
此外,隨著暑期的到來,多所高校也宣布對外開放校內(nèi)博物館和展覽館,為公眾和學生提供“文化納涼”的好去處。燕山大學今年面向社會開放東北亞古絲路文明博物館,該館陳列了1000多件古生物化石、石器、青銅器等。市民張超感慨,這里的AR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生產(chǎn)狀態(tài),知識密度與沉浸感都很強。孩子對歷史感興趣,到這里立刻就被東北亞古絲路文明吸引了。
高校開放的意義,遠不止于提供一個參觀游覽或運動健身的場所。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認為,開放校園,是讓公眾直接感受大學開放包容的治學精神和文化魅力的最好機會。
從游學百年學府、體驗尖端科研、到共享健身空間,多元化的校園開放活動,為青少年以及市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假期生活選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高校開放,更是讓高校與社會產(chǎn)生了持續(xù)的聯(lián)結(jié)。從邏輯從理念來說,大學應(yīng)該為當?shù)氐纳鐣l(fā)揮更好的作用,包括文明素養(yǎng)的提升、教育資源的利用,還包括解決社會當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那么,如何讓高校實現(xiàn)更加有序、常態(tài)化的開放?儲朝暉表示,這需要社會與高校共同努力。社會一些參與高校的行為要遵從高校的規(guī)則,如果超越了高校能夠處理的范圍,就由相關(guān)的部門來解決,最終要實現(xiàn)高校和社會之間共同獲益、共同發(fā)展。
原標題:《暑期一批高校場館設(shè)施向社會開放,如何平衡校園秩序與公共需求?》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孔韜
來源:作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