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吉亞輝在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檢察院接待“中華老字號”元大昌負責人,深入了解該企業在商標保護、非遺制作技藝傳承等方面面臨的問題。
晨曦中,他俯身查看古城墻的磚石裂縫;烈日下,他與文保專家探討文物修繕方案;暮色里,他向居民講解文物保護法規……在蘇州古城阡陌縱橫的街巷間,活躍著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官吉亞輝的身影。這名被同事們親切稱為“小輝哥”的檢察官,鼻梁上架著標志性的黑框眼鏡,溫潤謙和的外表下,藏著守護千年文脈的赤子之心。
從檢13年來,吉亞輝扎根檢察公益訴訟辦案一線,共辦理過公益訴訟案件600余件,其中入選國家級典型案事例2件、省級典型案例4件,個人則獲得全國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勘驗取證標兵、江蘇省檢察機關“守正有為檢察人”、江蘇省檢察機關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十年磨一劍,當好守城“衛士”
“同學們知道嗎?我們觸摸的每一塊城磚,都鐫刻著2500多年的歷史記憶。”今年暑假,蘇州城墻博物館內,一場為中小學生舉辦的普法活動開啟。活動主講人正是與古城墻有著很深淵源的吉亞輝,而他的守城故事要從10年前說起。
2014年8月,蘇州市閶門西側古城墻由于內部結構老化出現坍塌。根據2003年出臺的《蘇州市古建筑保護條例》,檢察機關有權督促推動文物部門、屬地街道辦事處加強城墻日常管理維護。“有10米左右的城墻墻體坍塌,城墻底部的磚石裸露在外。”現場勘查后,吉亞輝第一時間召集住建、文保、屬地街道等部門會商。然而,誰來負責修復城墻的問題讓工作陷入僵局。
為推進問題解決,吉亞輝與同事開展了進一步調查。大家接連發現盤門甕城、胥門段城墻等也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有的被植物根系撐裂了墻體,有的周圍堆滿垃圾,有的存在周邊居民私自取磚取土、違章搭建等問題。事不宜遲,白天,吉亞輝與同事奔波在轄區內8大古城墻現場、穿梭在10余個職能部門之間,深入走訪古城墻附近100余戶居民,將城墻坍塌事件背后隱藏的各類因素翻了個底朝天;夜晚,吉亞輝撰寫《閶門城墻坍塌事件調查報告》,直指三大癥結:責任主體不明晰、監管不到位、保障機制未形成。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11月,蘇州市政府召開專題研究會議,決定由街道牽頭組織搶救,修復坍塌的城墻,并由蘇州市財政撥款30萬元,用于消除轄區內其他古城墻的安全隱患。
看到古城墻保護工作有了新進展,吉亞輝沒有松一口氣,因為他深知,臨時修復治標不治本。2015年至2018年,吉亞輝先后撰寫《全市古城墻保護工作中存在三大瓶頸制約》《基層反映蘇州古城墻保護現狀堪憂亟待重視》等調研報告,聯合12名專家學者、代表委員呼吁立法。
2018年3月,《蘇州市古城墻保護條例》正式頒布實施。“我們欣喜地看到,檢察機關通過不懈努力,推動法治前進。”回憶起條例頒布時的場景,吉亞輝仍難掩激動。
法規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條例施行后的兩年里,吉亞輝與同事陸續開展了“條例解讀”“古城墻保護回頭看”等活動,并針對條例落實完善的問題發出檢察建議,建議通過建立專門機構、落實專項基金、納入網格化管理等方式,督促保障條例落實。
城墻“解困”了,吉亞輝的“守城”之路卻沒有中斷。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到古城墻保護這項事業中。2024年5月,在吉亞輝推動建議下,公益訴訟法治教育基地在蘇州城墻博物館正式啟用。目前,該基地已接待參觀者超1萬人次。
“檢察機關10年來的堅守,為蘇州古城墻保護筑起了強有力的防線。”江蘇省人大代表、蘇州市評彈團副團長吳靜在參觀完公益訴訟法治教育基地后評價道。
終身學習,努力成為“百寶箱”
“他就像一個百寶箱,箱子里有很多貨!”同事們一提起吉亞輝,就對他豐富的知識儲備贊譽有加。
近年來,隨著檢察公益訴訟領域不斷拓展,“本領恐慌”促使吉亞輝不斷拓展知識邊界。“山川湖海、柴米油鹽都納入了檢察公益訴訟領域,這是對我們專業性的巨大考驗。”在2021年1月辦理的橫塘驛站胥江小島保護案中,他系統學習水質、土壤等快檢的知識,對于無人機等專業設備的使用、數據分析、操作流程熟稔于心,并通過航拍取證、水質檢測、VR復刻等技術手段固定水質污染證據,有效推動恢復大運河沿線風貌。
2021年5月,吉亞輝憑借他在實戰中積累的過硬本領,獲得首屆“全國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勘驗取證標兵”稱號。
2024年,一起非遺宋錦被侵權案件讓吉亞輝面臨新挑戰。面對非遺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數量多、侵權主體分散、侵權行為認定復雜等問題,吉亞輝帶領團隊從頭學起,根據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相關法律,詳細研究被侵權企業主體資格、商標專用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認定材料,三赴蘇州知識產權法庭“取經”,最終成功引導被侵權企業收集證據,依法支持起訴。今年5月,該案由蘇州市集中管轄知識產權案件的吳江區法院開庭審理,判處侵權公司賠償損失10萬元。目前,判決已生效。
吉亞輝的辦公室一角有個書架,里面擺滿了環境保護、信息技術、醫藥衛生、文化遺產等各類書籍。“每辦一個新類型案件,就要添置一批新書。”吉亞輝笑著說,“守護公共利益需要終身學習,這是公益訴訟檢察官的必修課。”
創新“整活”,大數據賦能“鐵腳板”
“腦子活絡,金點子多。”這是姑蘇區檢察院副檢察長朱錫軼對吉亞輝的評價。
2015年7月,檢察公益訴訟開展試點工作,吉亞輝成為首批“吃螃蟹”的公益訴訟檢察官,線索發掘難成為他面臨的第一關。
“線索不是等出來的,是找出來的。”看著電腦前苦惱的吉亞輝,師傅李雁建議他騎自行車到古城街頭巷尾轉一轉。這一方法果然奏效。有一次,吉亞輝路過古城區臨頓河旁,發現河水渾濁不堪,河面被抬高近2米。在6次調查取證和10余次與行政部門溝通后,他們推動解決了臨頓河附近企業違法排放泥漿問題。
這次的成功經驗給了吉亞輝極大的正反饋,但他也在思考:用“鐵腳板”發現線索雖有效,卻有一定的滯后性和偶然性,如何才能提高線索發現效率?吉亞輝心里種下一顆用技術賦能“鐵腳板”的種子。
2022年,數字檢察蓬勃發展。此時已經成為公益訴訟檢察部門負責人的吉亞輝看到了這片藍海:“可以將大數據運用在線索挖掘過程中,解決線索發掘難、數據不通暢的問題。”
說干就干。吉亞輝立即聯系蘇州市文保所,與該部門在大數據監測、檢測報告結果定期通報等方面共享合作,搭建起蘇州市首個文物和文化遺產數據平臺。2022年6月,平臺對接“不可移動文物數據庫”“文物安全數智預警平臺”數據資源,實現對轄區內文物線索的整合匯總及實時反饋,該院公益訴訟調查指揮中心的雛形由此誕生。
在之后的兩年時間里,吉亞輝先后前往姑蘇區住建、應急管理等8個行政部門,推動其與檢察機關達成合作意向,從而將線索進一步拓展至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等10余個領域。“目前,線索來源渠道已整合了蘇州文物信息庫等5個政務平臺、3個社媒平臺及3個購物平臺,日均采集超1000條公益訴訟相關信息。”吉亞輝指著屏幕上的公益訴訟數據庫平臺向記者介紹道。
今年初,隨著AI技術的突破,吉亞輝又將目光投向了智能辦案。他主導開發的公益訴訟線索智能研判系統,在該院今年辦理的非堂食外賣食品案中大顯身手:系統自動抓取線索20余條,立案后僅用3天即排查餐飲商戶35家,鎖定12家高風險餐飲商戶開展公益訴訟快檢。“過去需要半個月的工作,現在3天就能完成。”辦理該案的檢察官陳夢君感嘆不已。
“技術賦能不是替代,而是讓法律監督更精準高效。”吉亞輝表示,下一步將利用AI實現對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的常態化監督。從自行車到大數據,從人工排查到AI研判,這名愛“整活”的檢察官正在用行動書寫公益訴訟檢察的新篇章。(盧志堅 李國春 李洲顏)
(檢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