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帕金森,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手抖”,其實這是典型的認知誤區。臨床上不少患者出現肢體僵硬、行動遲緩等癥狀,卻因沒有震顫而延誤診治;也有人把特發性震顫、甲亢等引發的手抖誤當作帕金森病。中醫看待這類病癥,更注重整體氣血與臟腑功能的失衡,而非單一癥狀的標簽化判斷。
“治顫先調神,柔筋必活血”,這是從事中醫臨床近三十年的盛大夫常掛在嘴邊的話。在他看來,帕金森病在古籍中屬“顫證”“痙證” 范疇,核心病機是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導致筋脈失養,再加上痰瘀阻絡,才引發肢體震顫、肌肉僵直等一系列問題。
58歲的張先生就是典型病例。三年前他開始感覺右腿發沉,走路時像灌了鉛,右手拿筷子時會不受控制地顫抖,寫字越來越小。在多家醫院確診為帕金森病后,服用西藥雖能暫時緩解,但藥效逐漸縮短,還出現了頭暈、便秘等副作用。去年秋天,張先生慕名找到盛大夫時,已經發展到起床需要家人攙扶,說話聲音低沉含糊,情緒也變得焦慮抑郁。
盛大夫接診時,并沒有急于開方,而是花了20多分鐘詳細問診。他注意到張先生舌質暗紫、苔薄白,脈象沉細無力,結合“肢體僵直如折、夜間盜汗、手足心熱”等癥狀,判斷其屬于“肝腎陰虛、瘀血阻絡”證型。“您這不是單純的‘抖’,是筋脈長期缺‘養’又被‘堵’住了,得先把氣血通道打通,再補肝腎之本。”盛大夫一邊記錄病情,一邊用通俗的語言解釋。
根據辨證結果,盛大夫開出了以“滋補肝腎、活血通絡”為原則的藥方:選用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滋補腎陰;加用當歸、丹參、雞血藤活血化瘀;配合天麻、鉤藤平肝息風;再輔以木瓜、伸筋草柔筋通絡。考慮到患者有焦慮情緒,特別加入合歡皮、遠志安神解郁。同時叮囑他每日用桑枝、牛膝煮水泡腳,配合簡單的肢體拉伸鍛煉。
用藥半個月后,張先生反饋便秘癥狀明顯改善;一個療程結束時,他驚喜地發現右手顫抖減輕,獨自起床不再費力;堅持治療三個月后,不僅步態平穩了許多,還能自己下樓散步,焦慮情緒也大為緩解。復診時,盛大夫根據恢復情況微調藥方,減少了息風藥物的用量,增加了黃芪、黨參等補氣藥材,鞏固療效。
最后,盛大夫特別提醒:帕金森病的中醫治療需要“辨證施治、循序漸進”,患者和家屬切勿追求“速效”。早期干預時,中西醫結合往往能更好地控制癥狀、減少副作用;
同時,保持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和積極心態,也是康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發現肢體僵硬、行動遲緩、書寫變小等異常,應及時就醫,避免錯過最佳調理時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