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東院區,一場多學科合作的微創癲癇手術正在進行。
一根直徑約1-2毫米的激光光纖,在機器人“導航”下精準穿入大腦,直達引發癲癇的病灶。磁共振實時“監控”下,醫生通過激光精準加熱并消除病灶,屏幕上的溫控數據和熱成像圖清晰顯示治療過程。
這是仁濟醫院最新開展的磁共振引導激光間質熱療(LITT)技術,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的場景。
在放射科、麻醉科、神經外科等多學科專家密切配合下,患者小張全程生命體征平穩,術后頭皮僅留一個微小穿刺點,無神經功能損傷,無痕告別病痛。
腦深部“雷區”毫米級精準突破
18歲的小張被藥物難以控制的癲癇困擾多年,發作頻率越來越高。經檢查發現,她大腦深處藏著一團“搗亂的神經細胞”——腦室旁灰質異位結節(一種先天發育異常的神經組織),這些細胞就像大腦里的“搗亂團伙”,不斷釋放異常電信號引發癲癇。關鍵問題在于,這團異常組織位于大腦深部,緊鄰負責記憶的重要腦區和傳遞視覺信號的神經通道,如同藏在精密儀器核心的“故障零件”。以往這類情況往往需要開顱手術,但風險極大,好比在復雜儀器內部徒手調整零件,稍有偏差就可能影響記憶或視力。
“現在有了國際前沿的LITT激光熱療技術,不用開顱就能精準‘清除’大腦深處的病灶。”據仁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周洪語介紹,這項技術只需在頭上鉆一個2毫米的小孔,伸進一根1.8毫米粗的激光光纖導管,在磁共振的實時引導和溫度監控下,精準加熱清除引發癲癇的異常組織,誤差控制在毫米級,既能徹底清除病灶,又能保護周圍神經。他帶領的功能神經外科團隊,在癲癇灶定位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在此前已積累了大量立體定向腦電圖手術(SEEG)電極植入和熱凝毀損經驗,為各種類型難治性癲癇患者實施高難度手術。
從傳統手術到激光熱療,技術革新的目標始終是用最小創傷實現最好療效。據透露,LITT技術讓癲癇手術從“開顱切病灶”變成“精準消病灶”,癲癇外科手術精度已邁入“毫米時代”,患者術后恢復更快、更安全,標志著癲癇治療進入了更微創精準的新階段。
“機器人+激光”多學科精密協作
一場高難度的新技術手術,離不開多學科團隊的緊密配合。在仁濟醫院的手術室里,放射科、麻醉科、神經外科等團隊上演了一場精密的協作,每個環節都默契無間。
手術臺上,手術機器人正在“大顯身手”。它的機械臂就像精準的“機械手”,以比頭發絲還細的精度(0.1毫米),沿著預設的“安全通道”,把激光光纖送到大腦深處的病灶旁。
“以前做手術靠醫生經驗‘手感’,現在機器人就像給醫生裝上了‘超視眼’。”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郭烈美透露,最關鍵的激光消融過程,全程由磁共振實時“監控”——屏幕上的溫度熱力圖會像“電子溫度計”一樣,實時顯示激光加熱范圍,確保異常組織被徹底“燙滅”,周圍的正常腦組織卻絲毫不受影響。
這場“高科技手術”全程只用了2小時,出血還不到5毫升。當看到屏幕上的消融范圍和術前計劃完全吻合時,在場的醫生們都松了一口氣——這意味著手術大獲成功,患者不用開顱就能告別病痛。
術后快速恢復新技術帶來新希望
術后第二天,小張就能下床走動,身體各項功能都很正常。影像檢查顯示,引發癲癇的病灶已經被完全消除,周圍的大腦組織也完好無損。
據周洪語介紹,LITT技術特別適合治療“長在大腦深處、傳統手術難到達”的病灶,比如灰質異位、下丘腦錯構瘤等;作為癲癇治療領域的前沿技術,它讓很多原本需要開顱的患者避免了大手術的風險。
神經外科主任馮軍峰表示,LITT就像治療大腦深部疾病的“超級手術刀”,不僅能治癲癇,未來還能為腦膠質瘤、淋巴瘤、腦轉移瘤等更多大腦深部疾病患者提供微創治療的新選擇,讓更多人告別開顱手術的痛苦。
原標題:《癲癇手術步入毫米時代!“機器人+激光”精準消除18歲女孩腦內病灶》
欄目編輯:陸梓華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左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