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于人體而言,既是解毒排毒的“清道夫”,又是合成糖原的“能量泵”,其重要程度自是不必多說。不過同時,由于肝臟深居體內,又缺乏足夠的神經組織供給“情報”,使得人們很難直觀感受到其健康狀態,繼而錯過病癥的緩和時機。
醫生坦言,“肝內有病,如廁先知”,在如廁時出現的有些不適癥狀,可提示肝臟已被病邪襲擊。因此,平日生活之中,如若發覺自身如廁時就頻頻出現5個異常跡象,可得盡早去醫院就醫,檢查一下肝功能,別等到病癥加深之后再來后悔。
1.尿液顏色異常
正常尿液通常為淡黃色,但如果肝臟功能受損,膽紅素代謝異常,可能導致尿液顏色變深,呈現深黃色甚至濃茶色,看上去十分明顯。尿液顏色異常多是因為肝臟無法正常處理膽紅素,使其通過尿液排出所致。如果您發現尿液顏色持續加深,且自己還伴有皮膚或眼睛發黃表現,這可能便是肝炎、肝硬化或膽道阻塞的信號,應及時就醫。
2.大便顏色變淺
肝臟分泌的膽汁對消化脂肪至關重要,同時也影響大便的顏色。如果肝臟或膽道系統出現問題,膽汁分泌減少或受阻,可能導致大便顏色變淺,極端狀態下還會呈現出灰白色。這種情況通常與膽道梗阻、肝炎或肝硬化有關。如果您發現大便顏色異常,尤其是伴有腹痛或黃疸狀況,應盡快進行肝臟檢查。
3.腹瀉反復不斷
肝臟功能異常可能影響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導致成型的糞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脂肪,也即大眾熟知的“脂肪瀉”問題。此外,肝臟疾病還可能引發腸道菌群失調,導致頻繁腹瀉。如果您在如廁時發現糞便油膩、難以沖凈,或伴有腹瀉狀況,這可能是肝臟功能受損的信號,需引起重視。
4.排便腹部難受
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臟疾病可能導致門靜脈高壓,進而引發腹水或胃腸道充血,造成排便時腹痛或腹脹。此外,肝臟功能異常還可能影響消化酶的分泌,導致消化不良和腹部不適。如果您在如廁時經常感到腹痛或腹脹,尤其是伴有食欲不振或體重下降,應及時檢查肝臟功能。
5.糞便中帶血
肝臟疾病可能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如果糞便中帶血或長期呈現為深黑色,則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信號,當心與肝硬化引起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有關。消化道出血是一種緊急情況,需立即就醫,排查潛在性疾病風險。
總之,肝臟疾病早期癥狀隱匿,但如廁時的某些跡象可能提示肝臟功能異常。如果您出現上述各種情況,尤其是伴有其他典型肝臟疾病所誘發不適狀況的話,應及時去醫院進行肝臟檢查。通過早期發現和治療,可以有效預防肝臟疾病的進一步發展,保護肝臟健康。
【本圖文由“熊貓醫學”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棉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