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當下,《日經亞洲》等媒體接連曝光特朗普訪華計劃,瞬間在國際輿論場掀起波瀾,讓人們不禁猜想,難道中美關系即將迎來轉機?
先來看看中美關系近期的破冰信號。6月26日,特朗普高調宣布,已與中國達成貿易共識。緊接著,中國商務部迅速發聲,證實雙方在倫敦會談的基礎上,再次確認框架細節,像中方依法審批特定物項出口、美方取消一系列對華限制措施等,件件樁樁,都釋放出經貿摩擦緩和的強烈信號。
特朗普(資料圖)
再往前看,6月5日那場中美元首通話,約一個半小時,會后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直呼成果“非常積極”,而且透露雙方互相發出訪華邀請,就是這一通電話,為后續一系列進展埋下了重要伏筆。
再說特朗普的訪華計劃,真可謂話題十足。據多方報道,他計劃今年下半年,帶著一支豪華的企業代表團訪華。
這代表團陣容堪稱豪華,估計有特斯拉CEO馬斯克、英偉達CEO黃仁勛、黑石集團CEO施瓦茨曼等數十位美國頂尖企業CEO,加上團隊里還有前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大衛·科恩、美國前助理貿易代表溫迪·卡特勒等,看著就頗有來頭。
這一幕,和當年特朗普訪沙特時的隨行團隊模式有點像,當時美沙還簽下高達2萬億美元的超級訂單,此次訪華,外界自然對這份豪華陣容充滿期待。
特朗普這次訪華,目的可不簡單。首要的,自然是為美國經濟謀出路。這些年來,美國經濟在關稅戰、貿易摩擦的沖擊下,情況不容樂觀。
就說石油吧,美國石油出口收益持續下滑,2023年較2019年降幅超15%,農產品出口也涼了一大半,像大豆出口量跌了約20%。
還有那高科技企業,供應鏈危機搞得焦頭爛額。所以,特朗普得趕緊找機會,和中方好好談一談,穩一穩經濟基本盤。
再看中國這邊,2023年中美貿易額超6900億美元,中國是美國農產品、飛機、汽車等領域的重要出口市場,美國企業也想借這個機會,看看能不能從中國市場多分一杯羹,把損失補回來。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內部,對華政策的分歧和博弈也很有意思。美國財長貝森特一直主張接觸合作,這陣子他的觀點好像逐漸占上風,他覺得真誠合作,才能實現中美關系的再平衡,讓全球貿易可持續發展。
但對華鷹派代表國務卿魯比奧這邊,可不是這么想的,他老想著制衡中國,搞各種對抗。這不,貝森特結束和中方的經貿磋商后,魯比奧立馬宣布針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政策,直接把中美關系搞得更緊張。
現在貝森特有大概率隨特朗普訪華,而魯比奧呢,估計很難跟上這趟行程,畢竟他那反華政客的形象,中方也很難買賬,美國內部在對華政策上,這唱的到底是一出什么戲,誰都不好說。
特朗普訪華,除了經濟,其他考量也值得關注。在稀土、俄烏、巴以這些國際大事上,美國想和中國通通氣、協調協調。
稀土方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占全球產量的60%以上,美國在高端制造業、軍事領域對稀土需求極大,離不開中國的供應,兩邊得好好聊聊怎么穩定合作。
俄烏沖突呢,美國想聽聽中國在推動和平解決上能出什么力,畢竟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擺在那,說不定能幫忙緩和局勢。
巴以問題也是類似,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逐漸上升,美國或許覺得,拉上中國一起協調,能給自己省不少事。
不過,中美關系的未來,可絕不是一帆風順的。特朗普這個人,行事作風大家也清楚,說變就變,他的人事、部門安排也可能給未來的外交舉措添不少變數。
特朗普(資料圖)
再看科技安全領域,中美之間的競爭就沒那么容易結束,雙方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上你爭我奪,美國拉攏盟友圍堵中國,中國也在努力突破技術瓶頸,這中間的明爭暗斗,可能還得持續好一陣子。
總之,中美關系的走向,就像一場大戲,充滿了不確定性,大家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關注后續各方的動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