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西藏林芝市米林縣,國務院總理李強站在雅魯藏布江畔的儀式臺上,面對中央部委、央企代表及藏族群眾,宣布一項改寫人類工程史的決定:“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這一刻,計劃半個多世紀的超級能源工程,在高原的晨曦中破土啟航。
掌聲背后,是震撼世界的工程參數:總投資1.2萬億元,相當于5個三峽工程的資金規模;通過截彎取直、隧洞引水方式建設5座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達6000萬千瓦;年發電量預計3000億度電,是三峽水電站的3倍規模,可滿足3億人口全年用電。
另外,工程投產后每年將替代9000萬噸標準煤,減少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為中國雙碳目標落下關鍵的一子。不僅如此,隨著新能源電動汽車和AI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電力消耗的快速增長。穩定的電力供應,將能支撐中國未來科技與產業的高速發展。
超級工程的開工,不僅會成為新時代的重大標志性工程。同時它也將承載三重國家戰略,在能源棋盤上,中國正破解一道關鍵難題。中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仍非常高,而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50公里直線距離內約2000米的天然落差,這種獨特的地貌催生極其豐富的水能資源。
在區域發展層面,這項超級工程將成為西藏地區乃至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配套建設的川藏鐵路林芝段、G219墨脫公路擴建工程,將物流效率提升4倍。據測算,電站運營后每年可為西藏創造超200億元財政收入,無數個就業崗位將在高原上萌發。超級水電站的建設,將會吸引更多產業進駐,不僅可以推動西藏地區的經濟形態轉型,縮小與國家中東部之間的發展差距,同時還會進一步帶動中國西部的發展。
不過,世紀超級工程的光環下,背后也是前所未有的施工挑戰。工程選址位于喜馬拉雅地震帶上,今年1月定日縣6.8級地震損毀五座水庫。面對埋深2500米隧洞、8.5級抗震要求等難題,中國工程師亮出技術底牌。
三峽大壩
指揮中心集成北斗監測、BIM建模系統,實時預警山體滑坡風險,國產盾構機經特殊改造,在零下30℃極寒中掘進效率大大提升,同步建設魚類增殖站、珍稀植物保護基地,保留85%的原始生態系統等等。
但技術解決方案未能消除一些國家的地緣疑慮,比如鄰國印度方面反應很大。《印度快報》就聚焦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未來。印媒稱工程會危及下游用水,破壞阿薩姆邦農業生態。對此,中國的外交回應早有準備。駐印臨時代辦王雷在《印度快報》刊文強調:“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不會傷害印度。”
中方以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為例,2016年湄公河大旱時,中國通過景洪水電站向下游補水126.5億立方米,幫助越南等國家緩解旱情。工程團隊更向國際闡明,水電開發僅利用勢能,不消耗水資源,反而可調節徑流均衡。且這種雨季蓄洪、旱期放水的運行模式,反而能緩解下游洪澇災害威脅。
最后,當雅魯藏布江的浪花在隧洞中改道瞬間,中國清潔能源的版圖已然重構。十年后的2035年,首臺機組發出第一度電,西藏的激流將沿800千伏特高壓線路,跨越崇山峻嶺注入長三角的電網。這1.2萬億投資換來的不僅是3000億度的電力,而是一個國家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物理支點,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能量之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