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執法人員來檢查,得先讓我們‘掃碼驗明正身’才行。”7月15日,寧夏一家食品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展示的手機界面上,“亮碼執法”系統正刷新著寧夏涉企檢查的新規則——執法人員檢查中必須先亮動態二維碼,企業掃碼確認合規后才能開始檢查。這種“先掃碼后檢查”規范操作,正在成為寧夏規范涉企行政執法的“標配動作”。
自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寧夏以“亮碼檢查”“綜合查一次”等數字化創新舉措為突破口,不僅精準破解亂檢查、趨利執法等四類頑疾,更用“一碼通”“白名單”等新舉措,重構著執法與企業間的互動邏輯,截至目前,寧夏累計為企業挽損1769萬余元、行政檢查滿意度升至98.56%。
“過去怕突擊檢查,現在靠‘碼’就能防任性。”海原縣一企業負責人口中的“碼”,是寧夏推行的“亮碼入企”監管利器。執法人員必須通過寧夏行政執法監督平臺生成動態二維碼,企業掃碼瞬間即可核驗執法主體、事項及人員資質,全程留痕且事后可一鍵評價。這枚小小的二維碼,曾讓中寧縣一企業成功投訴檢查頻次過高問題,涉事市場監管所干部被集體約談,更從源頭掐斷了“想查誰就查誰”的隨意性。
自治區司法廳數據顯示,該模式已錄入檢查計劃2024項,完成檢查2039次,從源頭上杜絕了執法檢查的隨機性和隨意性。自治區層面39家執法部門確定174項行政檢查事項清單,全區涉企檢查事項較原280項壓縮37.8%,石嘴山市企業受檢頻次同比下降67%。
專項行動中,執法領域亂收費罰款、違規異地執法等問題被一一攻克,全區28個部門相繼推出451項“包容免罰”清單。很多企業為此受益:銀川112家“白名單企業”,享受228項“免檢特權”;平羅縣某糧油公司因及時糾錯,7萬元罰單被“一鍵撤銷”。自治區司法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七項機制+十三條渠道”監督網,檢查3.3萬份案卷,走訪2553家企業,139件違法案件被糾正。針對趨利性執法,財政部門同步監控罰沒收入異常增長,2937萬元涉案金額中1226萬元已返還企業。
石嘴山市的“綜合監管一件事”改革,把26個部門172個檢查事項整合為“一張清單”,多部門聯合入企實施“綜合查一次”。某食品企業負責人說:“原來每月接待五六撥檢查,現在多部門聯合上門,半天搞定,省出的時間可以去拉些業務。”
非現場監管更顯科技范兒:遠程監控、數據共享等方式讓60%以上事項實現“云端檢查”,8.3萬項檢查事項在行政執法監督平臺閉環流轉,形成“計劃—掃碼—評價”的全鏈條數字化管理。
從“反復查”到“查一次”,從“多頭跑”到“一次結”,寧夏用制度創新與數字技術,給涉企執法裝上“導航儀”和“紅綠燈”。隨著300名監督員、38個企業聯系點構筑起立體監督網,寧夏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正變得愈發清晰可感。(記者 馬忠 實習生 王雨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