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上旬,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林先森”綠色防控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句容市各鄉鎮5個村,開展了以“綠色防控,科技興農”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們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戶密切交流,通過實地調研、綠色防控政策宣講和技術推廣,將綠色農業理念與創新防控技術帶到農業生產一線,為句容市農業綠色發展注入了青春動能。
腳步丈量民情,調查研究知農情
實踐團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農戶家中,開展了細致入微的實地調研。他們與農戶面對面交流,詳細了解農作物種植種類、面積、病蟲害發生情況以及農戶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需求。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訪談、田間取樣等方式,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為后續的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提供了有力依據。在句容市華陽鎮吉里村村書記施雪嬌的帶領下,實踐團來到吉里村的田埂邊,仔細察看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病蟲害狀況。村民細致介紹了不同水稻的生長態勢、病蟲害發生情況,團隊成員也深入詢問了每年的農藥施用量,以及這些農藥主要針對的病蟲害類型。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發現,部分農戶對病蟲害的認知存在不足,依舊依賴傳統化學農藥進行防治,這不僅增加了種植成本,還對土壤、水源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構成潛在威脅。針對這一問題,實踐團成員耐心向農戶講解綠色防控的重要意義與必要性,引導他們轉變防治觀念,采用綠色、環保、可持續的防治手段。
“智匯”鄉村振興,綠色防控技術下鄉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實踐團帶來了團隊研發的一款綠色誘芯誘捕器,并現場為農戶進行安裝和示范操作。此款綠色誘芯誘捕器利用昆蟲的性信息素,目前已申請《一種昆蟲信息素載體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一種微生物源綠色緩釋誘芯及其生產方法》蟲害相關專利3項,能吸引并捕殺害蟲,具有高效、環保、無污染等優點,能夠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
實踐團負責人裴可欣在指導老師彭金鳳博士的帶領下,將技術試驗田選在了蔡門村的玉米地,重點開展綠色誘捕器的安裝與試用工作。針對當地玉米螟、黏蟲等主要害蟲,我們選用了搭載特異性信息素的誘捕設備,在玉米拔節期完成了誘捕器的布設。據蔡門村書記袁佳介紹,過去當地農戶采用傳統種植模式,多依賴化學農藥殺滅害蟲。然而,這種方式在除蟲的同時,也誤殺了青蛙、鳥類、寄生蜂等害蟲的天敵。自蔡門村發展玉米種植以來,帶動當地農戶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各類有益生物的數量隨之逐步回升。村民們明顯感覺到,田間的蛙鳴愈發嘹亮,樹上的鳥類也更為活躍。這些自然天敵與誘捕器、天敵釋放等技術形成協同效應,共同構筑起更穩定的生態平衡系統,讓蔡門村的農田真正邁入了“綠色可持續”的發展軌道。
綠色防控宣講,生態意識入心
技術幫扶之外,實踐團還開展了多元化實踐活動。組織環保知識宣講,傳播綠色發展理念。團隊走進現代農業展示館做講解志愿者,開展病蟲害科普活動,帶領孩子們領略生物防治的奇妙世界,培育新時代“生態小衛士”;走進句容唐陵村參與江蘇省句容月季科技小院的落地建設,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結合,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科技創新。
此次“林先森”綠色防控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不僅為句容市農業生產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也讓實踐團成員們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他們用青春的汗水和智慧,為農業綠色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展現了新時代農林學子的責任與擔當。未來,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將繼續組織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引導更多青年學子投身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貢獻青春力量。(通訊員:魏爽楊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