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安徽廣德,采摘收獲水蜜桃。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人民網廣德7月24日電 (記者汪瑞華、張俊)這陣子,種了十多年桃的老李,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
家門口的5畝桃園,自打6月中旬采摘以來,幾乎天天忙得腳不沾地,忙著收、忙著售,一季下來,已經給他帶來了7萬多元收入。
老李叫李富廣,安徽廣德市祠山街道山關村人,今年56歲的他,已經和桃子打了15年交道,是村里頭的第一代桃農。
2010年,為響應退耕還林政策,老李從江蘇無錫引進水蜜桃樹苗。“起初只是小試牛刀,心里也沒多大底。”老李坦言,“挖地、下肥、打藥……一般的農活還行,但種桃畢竟是個技術活。”
嘴上雖然這么說,但老李心里沒有絲毫退卻。
栽下去苗、收上來果。在他的精心打理下,3年后,桃園迎來了第一茬采收。“當初一次性就種上了日川、白鳳、湖景等多個品種,每款上市時間都間隔10來天,這樣可以延長采摘期,確保‘接力’上市。”算起收成,老李一點也不含糊。
傍晚時分,記者跟著老李的小三輪,來到水蜜桃園,盡管采摘即將收尾,依舊能看到一顆顆水蜜桃沉甸甸掛在枝頭,清新果香隨風飄溢。
“一畝地種30棵,3年瓜果,5年豐產,一棵至少能結200個果。”桃園里,忙著采收的老李,不忘給記者介紹起來,“今年最大的水蜜桃重達1斤2兩,均果重量也有6兩左右,這一季的甜算是吃到嘴里了。”
“早年間種桃,個頭和產量都不及現在,口感上也差點意思。”回憶起種桃經歷,老李感慨地說,近些年在桃樹上沒少費心思,加上剪枝、施肥、套袋等田間管理越來越精細,產量和品質都得到很大提高。
種桃10多年,老李也從最初的“桃小白”變成了“桃專家”,什么時候下肥、什么時候授粉、什么時候疏果,他現在是門清,已經總結出了自己的“種桃經”。
“一要相信科學,二要用心管理。”老李說,人勤地生金,一枝一杈都要精心打理,掛果前不能淹水,掛果后不能斷水,水蜜桃很精貴,也很“矯情”。
這話一點不假,老李種的桃子不論斤稱,而是論個賣,最貴的要賣到128元/個。新鮮摘下來的桃子,第一時間就被搬進空調房,然后包裝發貨。
種得好,自然賣得也俏。老李告訴記者,除了線下直供之外,今年有將近3成水蜜桃都被抖音、微信“吃貨群”里的“群友”給包了。
發展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方式。
在山關村,水蜜桃越種越甜。老李不僅自己擴大了規模,還帶動周邊150余戶農戶參與種植,輻射面積400多畝,明年就將迎來大面積采摘。
小小一顆桃,已成為當地百姓致富的“金果”。
空調房里,才從桃園回來的老李,一口水下肚,又忙著去裝箱打包了,“即采即發,要的就是一個新鮮。等這季采完,來年那批新桃上市,又是一種甜!”
摘下鮮桃,收獲甜蜜。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枝頭桃飄香。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航拍鏡頭下,老李一手培育的“世外桃源”。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即采即送,打包發貨。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老李精心打理的桃園。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桃樹下,老李忙著采收。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新鮮的水蜜桃。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