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參與閱兵排練的殲-35A戰斗機,其獨特設計引發全球熱議。尤其是機身右側進氣道上方的開口,不少人誤以為是機炮口。然而,這完全是個誤會!這個開口根本不是航炮口,而是機載電子設備的冷卻進氣口,用于為務計算機等高熱量設備散熱。現代戰斗機電子系統發熱量驚人,堪比電腦運行3A大作需要水冷散熱,殲-35A的這個“風冷入口”正是為其先進電子設備量身設計的熱管理通道。
對比美國F-35,其機炮位于左側進氣道,帶有明顯突起和艙蓋,而殲-35A左側進氣道上方平滑無開口。早期原型機(鶻鷹2.0版本)也顯示未裝備機炮。盡管殲-35A作為自用型3.0版本可能有結構改進,但冷卻進氣口的功能明確,壓根不是炮口。把冷卻口誤認成機炮,純粹是以“炮之心”度“風口之腹”。
殲-35A是否需要機炮?這個問題不僅關乎技術選擇,更涉及現代空戰趨勢。20世紀60年代“導彈萬能論”盛行時,美國F-4戰機因放棄機炮在越南戰場吃盡苦頭。當時導彈技術受限:中距彈需半主動雷達制導,載機必須持續瞄準;格斗彈視場小、易受干擾。如今,格斗彈引導頭敏感度極高,可感知飛機蒙皮摩擦熱量,離軸發射角達90°,甚至能“越肩”打擊后方目標。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彈射程超百公里,遠程空空導彈更達三四百公里,超視距作戰已成為主流。
實戰數據印證了這一點:海灣戰爭中,中距彈擊落26架戰機,遠超格斗彈的12架;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戰機全被AIM-120超視距擊落;俄烏沖突中,烏軍戰機多被R-77或R-37M遠距離摧毀。隱身五代機雖雷達反射面積小,但在體系作戰中,預警機、陸基海基雷達和多節點探測網可捕捉其側后方信號,配合“A射B導”模式,超視距空戰優勢明顯。格斗彈已足以應對近距威脅,機炮的開火機會少得可憐。
配裝機炮的弊端顯而易見。首先,機炮增加系統死重,占用寶貴的機內空間,迫使戰機犧牲燃油或彈藥載量。其次,機炮的艙蓋和發射機構增加結構復雜性,需額外加強機體以承受開火震動,這不僅提高維護成本,還可能影響隱身性能。此外,機炮開火時的震動會對精密航電系統造成潛在損害,降低可靠性。相比之下,優化熱管理系統或增加燃油容量,能顯著提升戰機的續航和作戰效能。F-35就有三個進氣口,就是給液冷系統的熱交換機用的,同時也進行輔助散熱。
對地攻擊方面,隱形戰斗機更傾向使用射程的滑翔制導炸彈,而非冒險掃射。現代戰斗機的冷卻需求遠超以往,風冷、液冷和熱管理系統的優先級遠高于過時的機炮設計。
殲-35A是否裝備機炮的答案,早已經不是秘密。中國在五代機設計上顯然吸取了歷史教訓,避免了美國當年的誤區。冷卻進氣口被誤認成機炮的插曲,更凸顯了殲-35A在熱管理上的先進考量。現代空戰已邁入超視距與體系化時代,機炮的傳統角色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