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宇
寫記敘文就是來講故事的,往往是講英雄故事的。沒有故事的文章,是超失敗的文章,沒有英雄的文章,就是最無味的文章。
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在哪一個時代,英雄形象的塑造都是必然的。英雄所體現的臨危不懼的擔當精神、無所畏懼的犧牲精神、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和百折不撓的堅毅品質,是高揚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的必然路徑,更是所有讀者所喜聞樂見的。只有創作出典型英雄形象,文學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西游記》中孫悟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關羽、趙云,《水滸傳》中魯智深、武松無一不是大英雄,他們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英雄人物如中流砥柱般撐起了時代的脊梁)
現代文學作品的英雄形象也是比比皆是,就連電影電視劇的英雄形象,也是集集都有。比如,棄醫從文,以筆代刀,把邊緣人群喚醒,令魔鬼無處躲藏的魯迅;傾其畢生夢想,喜看稻菽千重浪,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袁隆平;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等等。
那么,我們中學生該如何塑造創造“英雄”人物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英雄共有的特質:
1.讓人佩服的特質:勇氣,堅持不懈,犧牲精神,果敢,專注;2.讓人羨慕的特質:顏值和身材,能力(體能、智慧、專業);3.讓人關心的特質:不公平的傷害,身處險境;4.讓人覺得親切的特質:友善、幽默、直率、真誠;5.大家都有的缺點:沒有家庭責任感。
古典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普遍格式:超高顏值+身處險境+高強武功+柔情似水(俠骨柔情或心細如發)。比如關羽,比如項羽,比如魯智深,寫法都是這樣的。
我們中學生也可以利用上述特質來寫我們身邊的“英雄”形象。比如寫《我的媽媽》,首先寫媽媽長得漂亮,然后寫媽媽是單位里的業務骨干,總是不顧家庭,總是白天加黑夜、日光加燈光完成別人無法或不愿完成或完成不了的工作。這樣,“英雄”媽媽的形象就塑造起來了。有人會說,我媽媽就是一位普通的人物,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光輝業績,那就“有條件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古代是“戲不夠神仙湊”,現在大家都會用的“戲不夠,惡劣環境湊”,萬一不行,“醫院湊”,也沒有什么不行的。
其次,我們中學生是不是把上述特質隨便一搭配,就能創造一位有骨有肉有情有感的“英雄”形象呢?當然不是,其實還要求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把故事講完整。就是記敘的六要素要交代清楚,因為它在英雄在,它沒英雄沒,它變英雄變。如果要素不齊全,英雄形象就有可能有重大缺陷。
二要讓什么人做什么事。不同的性格決定著人物在特定的環境中出現不同的心理反應,并采取不同的行動。有的人急如炮仗,有的人平靜如水,有的人活潑靚麗,有的人心情憂郁,有的人寡言少語,有的人眉飛色舞。比如武松,景陽岡打虎、斗殺西門慶、大鬧飛云浦、夜走蜈蚣嶺,這些故事只能發生在武松身上,是他豪爽仗義的性格所必然決定的。這些故事就不能發生在林沖身上,因為林沖的性格特點就是一個字——“忍”。
三要讓誰來講故事。第一人稱適合描寫個人的經歷,便于作者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使讀者有真實、親切的感受,它適合用于抒寫自己的縮減、所聞、所感的文章。第三人稱,好像全知的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不受時空限制,能夠自由的反映豐富的現實生活。但它不如第一人稱敘事那么自然,容易產生缺陷。第二人稱有一種對人談心的感覺,適合于抒發兩人之間的感情,可以消除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感,使讀者覺得親切、自然。三種人稱,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當然,有些文章,根據表達的需要,可以變換人稱,但變換時要交代明白,線索清楚。
四要集中筆墨,主題明確。最好只寫一個故事,英雄的顏值,英雄的動作,英雄的心理,英雄的性格都要詳細描寫,這樣才能塑造出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英雄形象,人物形象越生動,越受讀者喜愛。不是不能多寫,是怕戰線過長,筆力分散,不容易做到精雕細刻,人物形象就不一定生動形象。
五要分解故事再組裝。通常來說,講故事就是從頭說起,依次講到結尾,一環扣一環,有一種漸進美。但是,我們大可不必那樣死板,我們也可以巧設懸念,也可以倒敘,也可以鋪墊,也可以反襯。這樣也許更能扣人心弦一些。
當然,我們也可以寫如孔乙己、范進、奧楚蔑洛夫這一類反面“英雄”形象。
(作者單位:丹江口市紅旗中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