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武勝縣,桑葉上的露珠還沒干透,四川芝皇農業的養蠶大棚就已熱鬧起來。劉大爺掀開保溫簾,數千條春蠶正埋頭啃食新采的桑葉,銀白色的蠶糞簌簌落在竹匾里 —— 這些曾被當作廢料的蠶沙,如今是培育菌菇的“黃金輔料"。而大棚外,修剪下來的桑枝正被裝上貨車,即將開啟從 “柴薪" 到 “菌棒" 的蛻變。
桑葉的旅程從凌晨四點開始。采摘工人們戴著竹笠穿行桑園,專挑距頂端 3-5 片的 “適熟葉",指尖輕捻便知含水量是否達標。“以前采葉憑手感,現在公司有標準:葉片厚度不低于 0.3 毫米,無蟲洞,不帶露水。" 劉大爺的兒媳小王是公司培訓的 “采葉能手",她腰間的智能手環會實時顯示桑葉品質數據,“這樣的葉子喂蠶,蠶兒抗病力強,結的繭比拳頭還大。"
蠶室里藏著古老技藝與現代科技的碰撞。傳統的 “三眠四眠" 規律被數字化:一齡蠶室溫需 27℃,二齡降至 25℃,墻上的智能屏會自動調節地暖與加濕器。最特別的是“桑葉保鮮系統",采回的桑葉經真空預冷,能保鮮 72 小時不變質,解決了傳統養蠶 “現采現喂" 的難題。“去年高溫天,多虧這系統保住了三棚蠶,不然損失就大了。" 劉大爺摸著恒溫箱,里面的桑葉還帶著清晨的鮮綠。
當蠶兒上簇結繭,桑枝的新生才真正開始。在四川芝皇農業的粉碎車間,桑枝經磁選除雜、三級粉碎,變成粒度均勻的木屑。技術員小李正調試設備:“桑枝纖維粗,必須經過 12 小時蒸汽軟化,才能讓菌絲順利定植。" 這些木屑與蠶沙按 7:3 比例混合,經 260 分鐘高溫滅菌,就成了培育香菇的優質菌棒 —— 每根菌棒能消耗 3 斤桑枝,產出 0.8 斤鮮菇,剩下的菌渣還能回田肥桑,形成完美閉環。
絲綢車間的織機聲里,藏著桑的終極浪漫。選繭工用竹筷挑起蠶繭,對著光看是否有瑕疵,合格的蠶繭將在 85℃熱水中舒展絲縷。“一根蠶絲長達 1200 米,能繞桑園三圈。" 車間主任展示著剛繅出的生絲,瑩白如月光,“這些絲織成的綢緞,每米含 300 根桑枝培育的氨基酸,貼身穿比云朵還軟。" 展廳里的絲綢圍巾印著桑枝紋樣,標簽上寫著:“每購買一條,助農增收 15 元"。
桑農們的賬本寫滿驚喜。李大姐家 10 畝桑園,桑葉養蠶年收入 3.2 萬,桑枝賣了 9000 元,在菌菇車間打工掙 2.8 萬,“以前蠶沙都倒河里,現在公司按斤收,一年又多 5000 塊。" 更讓她驕傲的是女兒的畫作 ——《我家的桑枝旅行記》獲了獎,畫里桑枝變成菌菇,菌渣滋養桑樹,桑葉喂大春蠶,蠶絲織成花裙,循環的箭頭繞成一個圓滿的圈。
在四川芝皇農業的桑文化館,一幅《全桑利用圖》引人駐足:桑葉養蠶、桑枝種菇、蠶沙入料、菌渣肥田、蠶繭繅絲、絲綢外銷。“古人種桑 ' 女織男耕 ',我們不過是讓桑的價值延伸得更遠。" 董事長指著圖中閃爍的光點,“這些都是農戶的增收點,也是生態的平衡點。"
初夏的傍晚,桑園飄來新蠶的氣息與菌菇的清香。劉大爺坐在曬谷場,看著貨車載著蠶繭駛向絲綢廠,另一輛車載著桑枝奔向菌菇車間。他想起年輕時燒桑枝取暖的日子,再看看如今賬本上的數字,突然明白:四川芝皇農業編織的不只是產業鏈,是讓每片桑葉、每根桑枝都發光的魔法,是讓土地永遠富饒的承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