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三北”工程林草濕荒一體化保護修復項目現場,一派繁忙景象。技術人員在廣袤的土地上播撒草籽,為草原復綠辛勤耕耘。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綠草芊芊,遍布九州。草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它在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維持自然界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今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三北”工程林草濕荒一體化保護修復項目工程正式開工。
“三北”工程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標志性工程。自2023年6月6日“三北”工程攻堅戰全面啟動以來,內蒙古累計治沙3700多萬畝,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夯實根基。其中,中鐵四局負責通遼市扎魯特旗道老杜蘇木(鎮)24.39萬畝的施工任務額,占總工程量的24.3%,標志著中國中鐵首次成功進軍生態治理新領域,填補了行業空缺。
“我們主要采取因地制宜、適地適草的原則,選用冰草、沙打旺、狗尾草等鄉土草種,通過圍欄封育、補播鄉土草種、風蝕坑整治、施肥相互結合的綜合治理方式系統地修復沙化退化草原,提升植被覆蓋率,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守護綠色家園。”項目負責人介紹道。
項目施工治理區主要分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治理兩項,主要采取圍欄封育、補播鄉土草種、復合肥、施有機肥、風蝕坑整治、清除長刺蒺藜草刺苞、生物替代7種模式進行施工。項目治理區部分地塊地形復雜起伏,常規條播機的播種盤不具備上下擺幅調整,導致地勢起伏較大地塊播種深度不一致,草種落于表面等問題。項目引進牽引式草原DCT播種機,條播作業形式,電動排肥排種具備作業與行走模式切換功能作業效率高、播種單體獨立仿形效果好,適應特殊地形能力強,提高種子著床率,確保播種質量。
草原生態修復將會完成退化草地的綜合治理,使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使水土保持能力得到明顯提高。治理后可以使治理區內草地植被覆蓋度、生長高度、草原生物量以及生態產品的供應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使項目區綜合植被蓋度平均提高10-15個百分點,正常年份的干草產量平均提高15%。可以使項目區每年每畝干草產量平均增加8kg左右,治理后可以使整個道老杜蘇木(鎮)草場可增加牧草產量約26.8萬公斤。
站在內蒙古廣袤的草原與沙地交界處,目之所及是綿延到天際線的施工標段。“我們的項目戰線拉得極長,總共負責十一個嘎查(村)的施工,分散在方圓百公里的范圍內,有時驅車巡視一圈就要耗費一整天。牧區信號時斷時續,管理人員進到草原深處經常失聯無法與項目部聯系上,協調進度時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這里沒有城市工程的‘集中作戰’,有的只是與距離和自然的持久較量。我們現在把指揮部設在牧區的村里便于項目部靠前指揮,牧區生活環境相對要差沒有商店,村里沒有自來水,生活飲用水大伙都是用水桶接水放在太陽下曬,晚上回來后用于洗漱和洗澡。”項目施工隊長孫志偉介紹道。
一棵草到萬頃綠并不是易事,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草原生態修復項目在我們村退化草原上免耕補播草種,相信很快我們村的草就長高了,冬天風沙也會變小,牛羊也不愁吃的了,牧民的收入也就提高了!”扎魯特旗道老杜蘇木查干套力稿嘎查村黨支部書記陳金山憧憬道。
截至目前,中鐵四局已完成播種施工16.15萬畝,剩余8.23萬畝計劃在7月底完工。中鐵四局將持續強化圍欄維護與禁牧管理,加大政策法規宣傳力度,增強轄區群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實現“治一片、成一片、綠一片”的生態愿景。(周文漢 記者 劉玉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