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非常多,平時三點半孩子放學后,也是滿滿當當的。”隨著很多城市的橋下“消極空間”一個個被喚醒:優化交通、提供活動空間、增加綠化景觀……有的還成了家長們口口相傳的遛娃寶地,百姓的生活需求就這樣一步步被滿足。這些“微”改變,與近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的“我國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互相呼應,講述著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大建設”的理念需要轉到“大治理”,在應對新問題、新挑戰時需要更細致更智慧的治理手段。
“會思考”的聰明城市,會用小微空間做大文章、惠及大民生。“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明確寫在了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重點任務中,不免讓人想到很多立交橋橋上四通八達、橋下卻閑置的場景。這幾年,全國很多城市都對這個“被遺忘的角落”進行了微更新、微改造,結合周邊空間布局銜接的功能需求和市民日常需求,北京市連續3年對全市所有的橋下空間進行了“一橋一策”的精準化治理。以海淀區為例,今年整治了194處橋下空間,全區橋下空間新增車位2090個,有效緩解了中關村、五道口等區域居民的停車難題。今年5月,江蘇省發布了《江蘇省城市橋下空間利用導則》,明確科學規劃、集約利用橋下空間。當然,除了橋下,城市里所有的小微空間甚至閑置空間,都有潛力發展成為人們可利用、可活動的空間。增強城市的治理水平往往就是這樣,抓住小處、才能摸到細處,像繡花一樣發現閑置空間,再一針一線精心設計,激活利用好每一寸公共空間,實現不同空間功能互補與協同,滿足多樣化城市功能需求。
“懂技術”的智慧城市,會將數智技術和城市治理深度融合,拉動城市邁入內涵式提質增效新階段。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著力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道出了科學規劃建設大數據平臺和網絡系統,強化數字賦能,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智慧城市的數量越來越多,智慧政務服務也在不斷升級,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上如今已實現521萬項服務事項和3.6萬多項高頻熱點服務應用的標準化服務。被稱為重慶市“城市大腦”的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能夠對城市的運行狀態進行全方位監測和分析。它整合過去散落各處的數據,并以此賦能城市治理,通過對水、電、氣、訊、橋、隧、軌道、管網等多個領域的精準管控,更加精細地識別和回應百姓需求。
全國690多座城市,承載著超9億人的日常生活。城市與城市之間,雖自然稟賦千差萬別、產業發展各不相同,但核心都是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為了讓我們的城市更具包容性、更有溫度感,城市治理需在理念、模式和手段上不斷創新,既致廣大又盡精微,以便民、利民、安民為抓手,探索更精準的治理體系、更智慧的治理方式。一個既“會思考”又“懂技術”的智慧城市,定能詮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真諦。
(文丨馬澤宇 編輯丨趙靜)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