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北京市生態環境科技工作新聞發布會召開。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近年來,本市聚焦關鍵技術攻關,推動一系列創新成果支撐精準治污。目前,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等全市重要水體均已布設“魚臉識別”設備,實時捕捉水下魚類種群狀況,實現種類、數量等信息的智能采集,監測結果可以表征北京水環境質量與水體生物多樣性水平。
據市生態環境局科技與國際合作處處長李麗娜介紹,本市已建成“天上看、地上巡、數據聯、電量核”新一代智能監測網絡,開發“監管統籌、監測感知、監察執法”的“三監聯動”智慧調度平臺,形成智能感知、智能識別、智能分析、智慧決策的全鏈條智慧化技術支撐體系。新型大氣治理范式成為污染治理的“千里眼”“順風耳”和“智慧大腦”。
值得一提的是,本市在重要水體布設“魚臉識別”設備,為水生態保護裝上“智慧眼睛”。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夏天翔介紹,魚類是河湖生物多樣性和食物網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麗河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眾“親水、樂水、戲水”的重要媒介。但是,如何對魚類進行水下無損連續監測是個難題。“原來魚類監測主要是靠人工網捕定期監測,這種方法受場地、時間限制,效率還低。為了破解這個難題,在市生態環境局指導下,北京市環科院研發了魚類在線監測一體化系統,實現了對特定水域的‘魚口普查’,我們親切地叫它‘魚臉識別’系統。”
據介紹,“魚臉識別”融合了5G傳輸及人工智能技術,包括水下全視角高清攝像頭、實時傳輸圖像平臺、魚類智能識別模型等。通過這一系統,可以對特定水域進行全天候實時監測,不僅可以掌握魚類數量,還能及時分辨種類,這些監測結果可以表征北京水環境質量與水體生物多樣性水平。后續,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計劃將該系統與魚類微生境結合,實現魚類監測的模塊化和標準化,并繼續深入挖掘數據,更好為北京水生態環境保護和美麗河湖建設提供支撐。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