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流淌的魂,是匠人對千年工藝的虔誠守護,是農(nóng)人對土地饋贈的深情守望,是科研者對自然密碼的執(zhí)著求索,更是習酒人對一灣活水、一方水土的綠色承諾。
所謂習酒之魂,并非縹緲難尋。它就流淌在這片河谷的每一次脈動之中。
文|陳俊
編者按:4月11日,“赤水河谷 中國醬香”攝影及短視頻征稿啟事發(fā)布,向全國創(chuàng)作者發(fā)出邀請用鏡頭解碼這條流淌千年酒香的河谷密碼。
7月初,受貴州省白酒產(chǎn)業(yè)發(fā)展促進會委托,云酒頭條組織邀請貴州省內外主流媒體、行業(yè)媒體、獨立攝影、攝像師齊聚貴州,正式啟動“赤水河谷 中國醬香”2025貴州白酒攝影集中采風暨特邀媒體走進產(chǎn)區(qū)系列宣傳推廣活動。
從茅臺鎮(zhèn)沿著赤水河向西北行駛50公里,便可抵達習酒廠區(qū)。這一帶也被人們常稱為“二郎灘”,因紅軍四渡赤水戰(zhàn)役中的兩次渡河而聞名。
赤水河在此處被兩山夾峙,前幾日,這里剛經(jīng)歷一場大雨,水流湍急,發(fā)出奔涌咆哮聲。
熱!熱!熱!從貴陽而來的同事一下車,瞬間感受到了酒谷的暑熱。即使臨近傍晚,廠區(qū)室外溫度依然很高,接下來的幾日,“熱”也是大家在赤水河谷最深刻的生理記憶。
晚上,我們在習酒賓館住下,開啟對習酒三天的采風。
“粱”
翌日清晨,陽光灑進酒谷,赤水河河面波光如揉碎的金箔,流淌著一種沉雄的力量。
我們一行踏上這條被歲月和酒香浸透的河谷。從習酒廠區(qū)沿河下游大約20分鐘車程,便是習酒的酒用高粱示范基地——習酒鎮(zhèn)桃竹村。
當汽車駛進桃竹村,視野一下子變得開闊,高粱鋪展開去,一望無際。我們都沒想到,在習水大山里,竟然有一塊四周高山合圍的“壩子”。
▎海拔低,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為桃竹村發(fā)展酒用高粱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政府和習酒的幫助下,桃竹村耕地狀況得到極大改善,防災能力和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從2020年大規(guī)模種植,如今已經(jīng)成為面積1800余畝的習酒酒用高粱示范基地。為村里謀得一條致富路,就在去年,基地實現(xiàn)了豐產(chǎn)豐收,僅村集體的合作社高粱便賣了40多萬元,村收入達20萬。
走進田壟之間,一些即將成熟的高粱早已被壓彎了腰,微風吹拂下,隨風搖曳。早上九點鐘,頂著大太陽,習水縣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農(nóng)技專家穆元相和高粱基地合作社的技術人員楊友誠已經(jīng)在田里忙碌多時。
“前段時間下過一場大雨,導致部分高粱有倒伏現(xiàn)象,容易影響產(chǎn)量,所以最近都在跟農(nóng)戶一起,解決這些問題。”他們說到。
▎楊友誠正在察看高粱穗,古銅色的面龐上汗珠流動。楊友誠是村里的老支書,退下來了一直沒閑著,在村里負責高粱管理。
▎習水縣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農(nóng)技專家穆元相也在一旁,了解高粱生長情況,并與種植農(nóng)戶分享種植技術。
最后,我們一行走進村民楊存加家中,在院壩里嘮起了家常。
▎楊存加院壩。在山區(qū),每一粒紅粱皆飽含期盼,默默支撐著尋常人家堅實的夢想。習酒通過支持地方老百姓種植高粱,帶動43000余農(nóng)戶增收,實現(xiàn)了品質與農(nóng)民增收的雙重飛躍。
楊存加告訴我們,他一共種植了10畝高粱,每年大概都有個兩三萬的收入。穩(wěn)定的收入,讓小女兒的上學費有了一份保證。對習酒而言,原料的穩(wěn)定供應與高標準把控,也確保了“12987”傳統(tǒng)釀造工藝下醬酒的醇香與品質。
“水”
“當年紅軍渡,今日習酒香。”下午兩點,我們和習酒生態(tài)環(huán)保部門工作人員來到赤水河畔的二郎灘渡口,當年紅軍四渡赤水的濤聲仿佛猶在耳際。
頂著烈日,習酒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部的陸文祥和黃明維正在河邊開展他們的日常工作。陸文祥正在用專門的取水工具,取水回去做比對試驗,以便檢測赤水河的泥沙、水質等情況。
▎陸文祥取水樣,動作利落而專注。陸文祥是貴州畢節(jié)人,大學學的是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2022年來到習酒上班。
黃明維是負責習酒廠區(qū)境內的“溝長”,每條注入赤水河的小河溝都在他的管轄內。每天背著快檢裝備在山里行走,也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黃明維正在查看溪溝水質,一旦發(fā)現(xiàn)污染情況,他都會向上級部門匯報,習酒也會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在他們身后,還有無數(shù)的習酒人,護佑這赤水清流如同守護自己的血脈。據(jù)了解,2019年至今,習酒投資約10億元高標準建設投運3座污水處理廠。2021年,習酒被評為國家級綠色工廠,成為行業(yè)綠色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樣本;2023年,習酒發(fā)起“習酒·吾老安康”赤水河流域護林員關愛行動,將生態(tài)保護與愛老助老相結合,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當然習酒的生態(tài)守護還遠不止于此,但一樁樁,一件件,都訴說著習酒對于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的綠色承諾和生態(tài)堅守。
▎就在二郎灘渡口附近,我們發(fā)現(xiàn)有幾顆大樹,傘大如蓋。走進一看是赤水河畔常見的黃葛樹,其中最老的一顆有130年了,每年還會吸引鷺鳥筑巢安居。
“城”
第二天,由于時間關系,我們決定兵分兩路,一路前往習酒下游的土城古鎮(zhèn),一路就在廠區(qū)拍攝習酒文化城等酒谷景觀。
▎這是一座與赤水河一樣古老的城,其位居川黔交界要沖,“濱播枕永,襟合帶瀘”,系古時“川鹽入黔”的重要碼頭和集散地。今天,走在古鎮(zhèn)的街道里,每一面墻、每一塊磚、每一片青石板和瓦當,都泛著光影,那是來自時間的打磨。
如果說哪個位置是習酒的最佳觀景點,習酒文化城肯定是最佳的。這里也叫陽雀巖,一直都是習酒眺望赤水河的最佳點位。
站在習酒文化城船頭遠眺,習酒整個廠區(qū)沿河岸往上綿延數(shù)公里,習酒運營中心、包裝物流園、釀造車間、成品酒庫、科技中心等工業(yè)建筑物鱗次櫛比,一座高顏值的“十里酒城”躍然二郎灘。
▎以習酒文化城為軸,習酒大地片區(qū)與大坡片區(qū)及其延展的區(qū)域猶如羽翼,習酒“雄鷹”展翅高飛,盤旋于二郎灘頭。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習酒之前規(guī)劃的巖底下制酒區(qū)、徐家寨酒庫區(qū)、興隆壩制酒區(qū)、大坡酒庫區(qū)、黃金坪制酒區(qū)、洪灘制曲區(qū)等技改項目都已建成。”習酒工作人員告訴我們。
▎習酒“十里酒城”沿河排開,十分壯觀。目前,習酒已具有7萬余噸的優(yōu)質基酒年生產(chǎn)、6萬余噸年包裝能力及35萬余噸基酒貯存能力。
“匠”
對習酒山河有所觸及后,我們開始走進習酒最核心的領域——釀造。
在制酒十車間,熱浪裹挾著濃郁酒香撲面而來,習酒特級釀造師羅安學正帶著徒弟肖亞林穿行于一個個形似山丘的“酒堆”中。
▎羅安學和徒弟正在查看酒醅。憑借幾十年的經(jīng)驗,羅安學只要摸一摸、聞一聞,就能準確判斷出酒醅的發(fā)酵程度。
今年52歲的羅安學是習酒鎮(zhèn)本地人,從1990年進廠,大半輩子都在與釀酒打交道。“我17歲就在習酒上班了。”談起在習酒的歲月,羅安學感到很驕傲,也很從容。
肖亞林則是2019年才加入習酒這個大家庭的。2023年,他正式拜師,在羅安學的悉心傳授下,如今對車間生產(chǎn)工藝操作如攤涼、上甑、摘酒等都能熟練掌握,并從一名制酒工一步步成長為車間班長。
▎在車間,肖亞林始終緊隨師傅身后,目光如炬,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機會。
我們問肖亞林,作為一名大學生,到習酒車間干這么累的活,值不值得,有沒有想過放棄?
“我覺得每一份工作都有他的價值所在,釀酒在別人看來是賣力氣活,其實并不盡然。一線操作確實累,但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探索的地方,比如微生物的發(fā)酵機理、生長規(guī)律,這里有太多的東西,都需要我們應用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結合。尤其是看到我們的師傅和無數(shù)工匠,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一個崗位,這份匠心、傳承也在激勵我們。”肖亞林說。
這位90后年輕人的一番話,讓我們對習酒的制酒工人有了新的理解,習酒的“匠心”也變得更加具象可感。
“未來”
看完了實際的釀造過程,我們一行人還深入去了解習酒的科研,看他們是如何讓技術助力習酒品質提升。
▎2022年10月,習酒科技中心正式建成投用,總建筑面積1.2萬余平方米,是一棟集科學研究、質量檢測、信息化發(fā)展和管控等功能于一體的行業(yè)先進的綜合性科技大樓。
在科技中心9樓,姚尚杰博士帶領我們走進了習酒微生物研究的世界。在習酒我們常常聽到酒師們的自謙:“不是我們在釀酒,是微生物在釀酒。”可見微生物在白酒發(fā)酵中的作用。
因此,對微生物的研究也是習酒的重要科研板塊。姚尚杰所負責的科研二組,便是專門針對釀酒微生物的研究。
▎此刻一名科研人員正在菌種資源庫找一株菌種。它們都被存放于零下80度的冰箱里,一些特殊菌種還配置了專門的冰箱。
姚尚杰告訴我們:“目前習酒已經(jīng)收集了5000多株菌種,目前團隊一共8個人,平時的工作就是跟微生物打交道。”
▎姚尚杰正在用蔡司正置熒光顯微鏡觀察一株微生物的培養(yǎng)情況。
下至4樓的質量部嘗評室,空氣驟然沉靜。習酒嘗評員們正在凝神靜氣,認真品嘗每一杯樣酒,并寫下自己的評語。
▎嘗評班主要負責公司新酒質量定級、待裝酒感官品評、大曲感官檢驗、市場反饋酒樣感官鑒定和公司品酒人才培養(yǎng)。
習酒擁有中國酒業(yè)科技領軍人才、中國釀酒大師、中國白酒工藝大師、中國白酒首席品酒師、國家級首席酒體設計師、貴州釀酒大師、國家級評酒委員(22人)、貴州省評酒委員、正高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100余人,各類專業(yè)技術技能人才3000余人。可以說,正是雄厚的技術研發(fā)實力和持續(xù)不斷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讓習酒成為白酒技術領域的佼佼者。
從顯微鏡下的無聲尋覓,到舌尖上玄妙的七段密碼,習酒科技的精微與感官的敏銳在此奇妙交匯,共同指向那杯中至臻的和諧之境。
最后一天,我們還去了位于習水縣城的習酒人才公寓。
近年來,習酒通過優(yōu)化人才結構、搭建產(chǎn)、學、研一體化平臺,培育了一支覆蓋釀造、研發(fā)、管理的復合型團隊,為品質的升級與創(chuàng)新,注入了核心動能。
為了讓人才能夠安心工作,習酒還為他們修建了公寓。
▎習酒投用人才公寓1000余套、車位近250個,可供1600余名人才申請使用。
上文提到的姚尚杰,便住在公司安排的公寓。在交流中我們了解到,姚尚杰是安徽人,和對象在四川大學畢業(yè)后,二人雙雙來到習酒工作。后來把父母也接來了習水,一家五口居住。
▎姚尚杰一家,其樂融融。父母孩子都在一處,也讓姚尚杰夫婦更能安心地在習酒工作。
后記
三日習酒行,倏忽而過。赤水河的濤聲、高粱地的熾熱、車間的蒸騰、實驗室的靜謐,連同那些專注的面龐與質樸的話語,卻已深深烙印于心。
我豁然明了,所謂習酒之魂,并非縹緲難尋。它就流淌在這片河谷的每一次脈動之中——在黃明維日日掬起的赤水清波里,在楊存加老漢汗水滴落的高粱穗尖上,在羅安學掌心感知窖泥溫度的瞬間,在肖亞林追隨師傅如炬的目光中,在姚尚杰顯微鏡下探尋的菌種世界里。
這流淌的魂,是匠人對千年工藝的虔誠守護,是農(nóng)人對土地饋贈的深情守望,是科研者對自然密碼的執(zhí)著求索,更是習酒人對一灣活水、一方水土的綠色承諾。
正是無數(shù)這樣的守護者,以熱愛、技藝與青春,在這片釀造的熱土上,完成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讓赤水河谷的醇香,得以在歲月的長河中,持續(xù)煥發(fā)蓬勃的生命力。
這守護本身,便是習酒面向未來最深沉、最珍貴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