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 ,全國各地的高考錄取進行的如火如荼,網絡上時不時的就會蹦出或被知名高校錄取、或志愿滑檔的視頻,可謂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然而就在這兩天,網絡上突然有媒體報道黑龍江一考生高考389分竟然考上了河南省的鄭州大學。
消息傳出,起初人們是不相信的,但是在官方證實以后,輿論徹底炸鍋,要知道這可是個雙一流啊,怎么可能三百多分就能上呢?
隨著更多內幕消息的流出,河南百萬考生直呼崩潰!
那么這名學生到底是如何憑借不到四百分的成績考入鄭大的呢?背后又隱藏著那些隱情?
高考錄取驚現“撿漏王”
7月22日,一則黑龍江考生以389分被鄭大成功錄取的新聞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刷爆網絡。
起初人們看到這個新聞只是當有人在嘩眾取寵,再怎么說鄭大也是個雙一流、211高校,怎么可能會錄取不到四百分的學生呢?
然而隨后不久官方就直接出面證實這一消息的真實性,據工作人員所說,這名考生被錄取是因為該校的這一專業組沒有被報滿。
但是這一回復并沒有平息網友的疑問,要知道今年河南省物理類的本科線也有427分呢,這名考生的成績連河南的本科線都沒過。
因此就有人直接表示這里邊會不會有什么黑幕?
從官方公布的信息看,這名考生投檔的是鄭大的物理類003組,這個專業組今年在黑龍江的招生人數為133人,包含18個專業,但是最低錄取分竟只有389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該校在黑龍江的另一個專業組的投檔分數線為565分,兩者相差近180分。
更令人震驚的是,去年鄭大在黑龍江招生的最低分也要高達六百分,如今只一年的時間竟然直接相差二百多分,這怎么能不讓人產生疑慮呢?
對此工作人員稱這位考生“確實很幸運”,同時強調這“僅僅是個例”,提醒考生和家長不能抱著“賭一把”的心態填報志愿。
而當這一消息在網絡上傳開以后,百萬河南考生的反應是無比崩潰的。
因為在他們眼中,鄭州大學是全省百萬考生擠破頭也難以企及的高校,如今卻被人家不到四百分的成績堂而皇之的考上了。
更有人直呼,沒想到鄭大竟然又錄取了一個“張雪峰!”
張雪峰回應引疑慮
知名教育博主張雪峰曾分享過親身經歷,他當年以488分考入鄭大,而班里河南同學考了609分,兩人相差121分。
但是現在分數差都快翻倍了,相差兩百多分上同一學校同一專業,這差距太大了。
而事情發生后,張雪峰本人也在網絡上回應,他表示,如果大家認為這是“撿漏”的話,那就是吧。
他的這番言論在網絡上引起了無數人的疑慮,眾人都在揣摩他話中隱藏的意思卻不得要領。
作為教育大省,河南考生的日常是外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晚上十點還在刷題是常態,別說打球了,連周末都在上課。
全省唯一一所211高校的光環,讓鄭州大學成為河南考生心中的“白月光”,即使拼到六百多分,也不一定能進入。
鄭州大學作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校,在2025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位列第50名。
這樣一所實力高校為何在黑龍江遭遇招生滑鐵盧?
名校遇冷的背后真相
從招生情況看,鄭大在黑龍江將18個專業打包成“物理+化學”組,其中包括大量冷門專業。
這種“冷熱不均的搭配”讓高分考生望而卻步,擔心掉進“坑”專業。
相比之下,同樣為雙一流高校的河南大學今年在黑龍江主代碼招生最低分達529分,表現正常,兩校對比更凸顯鄭大招生策略的問題。
另外鄭州大學雖實力不俗,但缺乏A類學科,其優勢學科如化學、材料科學等在就業市場上不是太吃香。
同時,鄭州身處北京、上海、南京、武漢、西安等高校云集城市的包圍中,在地域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
更重要的事鄭州大學本科生連帶研究生數量高達七八萬人,龐大的招生體量導致其在各省名額分散,難以形成集中影響力。
網絡輿論的激烈交鋒
“撿漏”事件迅速引爆網絡,不同立場的網友展開了激烈辯論。
“不是,撿漏也不帶這么撿的啊,我們河南的最低分也要600多分呢,這直接比河南考生低了200多分。”一位河南網友的質問獲得大量點贊。
還有網友尖銳指出:“原來我們河南捧在手心里的學校,連人都招不滿!”
當然也有不少理性的網友為黑龍江考生辯護:“他只不過沖一下,要不在本省也只能上民辦或者專科,沒想到沖上了!”
還有人直言:“關鍵是389分,他也有信心報,這也是一種勇氣。”
而這一事件也引發了公眾對高考制度省際公平性的質疑。
有網友指出,高考本該公平,可當一個省的孩子得比另一個省多考兩百分才能上同一所大學,這怎么能讓人坦然接受呢?
許多人認為這反映了“屬地保護”政策的不合理。
面對“撿漏”引發的熱議,招生專家紛紛發出理性聲音。
專家的忠告以及河南考生的困境
有專家指出,“撿漏”是一種小概率事件,由多種因素疊加導致,不可復制,如果在報考志愿時盲目沖刺,意圖“撿漏”,很可能會導致志愿滑檔。
按照黑龍江高考情況,389分超出本科線29分,低于特招線(472分)83分。
這個分數在正常情況下的選擇范圍是:民辦本科院校或公辦專科院校。
教育專家建議考生采取“沖穩保”策略:精準收集信息、合理規劃梯度、吃透招生規則、平衡學校與專業。
與其幻想“賭運氣”,不如扎實做好三步:查透目標院校3年數據、按梯度拉開志愿、明確自身需求。
而這一次“撿漏”事件引發的熱議背后,是河南考生長期以來面臨的結構性困境。
眾所周知,每年擁有上百萬高考生的河南本地只有一所211高校,這種資源短缺直接導致河南高考成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殘酷競爭。
由于錄取難度大,河南復讀生比例居高不下,每年復讀的人越來越多,一切都是因為本地好大學太少。
面對困境,不少河南家庭選擇“出逃”,在河南甚至有一個很大的灰色產業鏈,幫遷戶口。
有能力的家庭通過各種方式將孩子高考“出口”轉到其他省份,加劇了本已不公的競爭環境。
如今一切已成定局,我們能做的也只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走好自己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