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為什么難?農村的根本出路到底在哪里?
以前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說在四川,如果是納入人工成本的情況下,一畝耕地一季水稻的純利潤也就只有三四千元,再加上油菜,一畝耕地一年的純利潤也不過五六千。那如果種的是小麥,還可能因為氣候原因出現虧本的情況。
在江西省高安市農調隊的抽樣調查結果也顯示:每畝雙季稻的純收入只有470元,單季稻750元。
在這種情況下,一家三口人種七八畝地,每年賺到手的錢撐死就5000塊,然后三口人用。算一算,人均月收入只有138元。如果家里有七八畝地,而你每年只種糧食的話,那你家的人均月收入基本不可能突破200元。
這還不僅僅是中國面臨的問題,從全世界來看,農民增收難是普遍存在的,農村脫貧攻堅難是所有國家都面臨的難題。而我國在世界排名中其實已經相當靠前了。
我們意識到,農村脫貧攻堅的難點并不在于我們不愿意改善農民的生活境況,而在于與工業相比,農業本身存在著天然的劣勢,它的生產效率和效益都太低了。那難道,我們就不去提高農業農村的收入水平了嗎?
當然不是!在6月26日,云南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會議上,云南省委書記王寧就指出:“鞏固脫貧成果,根本在于農民增收。”站在新的起點上,要進一步回答好“群眾持續增收之問”,并就此提出了5個具體問題:一問鄉村產業怎么富民?二問就業怎么拓展?三問農村改革怎么深化?四問美麗鄉村怎么建好?五問防返貧的底線怎么越筑越牢?而在省委書記的這些問題中,就蘊藏著農民增收的秘訣!
產業是群眾增收最重要的基礎。大家要思考和回答,鄉村產業怎么從有資源到有產品、從有優勢到有品牌、從傳統到現代?
實現從有資源到有產品,要做好資源轉換文章。這種換,既可以是種植新作物,也可以是提升現有的品種。
在長期的脫貧攻堅戰中,我們的前輩們其實總結了一個農民致富的簡單公式:農業收入水平=單位面積耕地產量×人均耕地面積×農產品均價
那么,由這個公式我們就發現,提高農業收入的水平,無非就三個方向,提高單位面積耕地產量,擴大人均耕地面積,以及提高農產品均價。
這些內容與王寧書記的講話高度吻合,因為目前耕地面積相當有限,前2條顯然難以改變,所以從提高農產品均價上做出改變是最有效的辦法。
王寧書記提到的,從有資源到有產品、從有優勢到有品牌、從傳統到現代,其實這些都是要提高農產品的均價,進而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紅河州屏邊縣培育出無核荔枝帶動群眾增收(苗鄉屏邊公眾號)
實現從有優勢到有品牌,關鍵要做好品牌培育文章,培育一批各具特色、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大力支持企業打造產品品牌。將農業與工業和服務業相結合,打造出知名的農業品牌,能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均價。
從傳統到現代,就要做好科技興農文章。要靠科技發展現代農業,一個重點就是設施農業。要做好項目謀劃,爭取花卉、蔬菜、小漿果等領域的高端設施化率有明顯提升。這些都有助于提高土地畝產和單個農民的產值。
要答好就業之問,需認真思考如何加強就業服務,拓展就業空間?既抓好外出務工,也促進就地就近就業。
我們很多農民沒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你要讓他們學習農業科技,還不如勸他們去城里打工。所以,這就需要有組織地開展農村教育和農業培訓。
對此,王寧書記提出,要精準對接外出務工需求,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加強技能培訓,讓農民掌握“一技之長”;維護勞動權益,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工資監管機制,保障勞有所得。
就地就近就業方面,要承接產業轉移,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縣域就業容量。支持返鄉創業,為農民工、大學生返鄉創業搭建平臺。建好零工市場,用好“幸福里”就業服務平臺,支持農民多渠道靈活就業。
做好農民外出就業,能夠提高農村的人均耕地面積,再配合現代化的科技進行規模化種植,也能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
楚雄州永仁縣“幸福里”社區帶動村民、居民就地就近就業(云視新聞七彩云公眾號)
去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出臺了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強扶貧資產管理等農村改革舉措。要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就要思考如何抓好這些改革落地,喚醒沉睡的農村資產?
首先,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向林地要效益、要增收。總結推廣各地的創新做法,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其次,要管好用好幫扶項目,推動“家門口”的資產用起來、活起來。要盤活用好各類資產,使之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
這一點其實可以參考歐洲國家的制度和經驗。比如,荷蘭和丹麥的農民合作社,可以為農民提供倉儲、加工、包裝等工業產業的幫助,通過建設農業大學、開辦種子公司和農機裝備企業,共享技術服務和生產資料。
大理州漾濞縣阿尼么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公眾號)
鄉村想要美起來,要思考現代化的鄉村應該是什么樣?具體該怎么建?
首先,要做好村莊規劃,明確農房怎么建、設施怎么布、耕地紅線和生態底線怎么守,要實事求是,尊重農民意愿、體現特色風貌。定了規劃,就要認真執行,在保護中促發展。
“中國傳統村落”劍川縣沙溪鎮寺登村(今日劍川公眾號)
其次,要提升環境和服務。要深化綠美村莊建設,留住青山綠水、田園風光。要持續做好“一老一小”和殘疾人關愛服務。要弘揚守望相助、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關心扶持低收入群眾,幫扶弱勢群體,共享發展成果。
最后,還要加強鄉村治理。農村“硬件”上去了,“軟件”也要跟上,做好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多組織群眾性文體活動,持續抓好農村普法宣傳和命案防控,讓廣大農民安居樂業。
如何抓實抓細常態化幫扶工作,長久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讓各族群眾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具體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在優化監測幫扶機制上下功夫。要推進行業部門數據共享,建立統一的監測系統,提高監測和幫扶效能。
——在用好協作幫扶機制上下功夫。要主動對接,把資源與技術、資金、人才等有效“嫁接”起來,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管好用好銜接資金、幫扶資金,發揮好“造血”的功能。
——在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上下功夫。要建立激勵機制,倡導多干多補、少干少補、不干不補,防止政策“養懶漢”。要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并重,引導廣大農民靠自我奮斗,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孟連縣農戶采摘牛油果。圖源:云南日報
王寧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多問問自己為農民增收、百姓生計、鄉村振興應該謀劃什么、抓好什么,經常看看是否問準了、答對了、干好了,帶領群眾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