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結尾
7月22日至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連發三則捷報,在宣布與日本達成史上最大協議不到24小時,和菲律賓、印尼的貿易協議也先后達成協議,再加上先前的英國和越南,此時的特朗普已經手握五份貿易協議,儼然一副“全球貿易莊家”的勝利者之姿。
或許這些成功讓特朗普得意忘形,美方竟試圖將與中小經濟體博弈的策略,復制到中美關系中,美國財長貝森特不僅要求中國禁止購買伊朗和俄羅斯石油,更以 “全球市場泛濫” 為由威脅限制中國出口,拋出高達100%的二級關稅威懾。
這將會對我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我國又會在特朗普的威逼下屈服么?
一紙協議的代價
雖然特朗普和各國通過“談判”簽下貿易協議,但里面的內容卻無異于“霸王條款”。
以美日協議為例,日本雖然將牛肉關稅從 38.5% 降至 26.6%,但美國仍保留對日本汽車 15% 的關稅,且要求日本在未來十年內完成 5500 億美元對美投資,其中 90% 利潤歸屬美方。
這種 “非對稱讓利” 模式在美菲、美印尼協議中如出一轍,菲律賓以零關稅換取美國象征性降低1% 稅率,印尼則需購買150億美元能源、45 億美元農產品和50架波音飛機,同時取消 99% 貿易壁壘。
而這些協議的本質,也是用短期市場準入換取長期經濟依附,特朗普的“算盤”簡直打的太響。
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協議的簽署時間,高度集中在8月1日 “對等關稅” 最后期限的前幾天。,特朗普團隊通過社交媒體制造 “協議狂歡”,試圖掩蓋其政策的內在矛盾。
要知道2025年4月實施的 “對等關稅” ,導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國內物價指數也持續上漲,而所謂的五國協議,僅占據美國外貿總額的九牛一毛。
這種 “數量替代質量” 的策略,就像是用積木搭建摩天大樓,看似壯觀,實則根基不穩。
而美國要求中國停止購買伊朗和俄羅斯石油的主張,更是暴露了其貿易政策的雙重標準。
對華施壓的邏輯悖論
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2024年美國企業通過第三國向伊朗出口石油相關設備價值達18億美元,而中國從伊朗進口的石油中,約30%用于煉化后再出口至東南亞國家。
這種 “只許州官放火” 的做法,不僅違反WTO非歧視原則,更與美國自身利益相悖,如果中國減少進口伊朗石油,國際油價可能上漲 15-20%,直接推高美國通脹率1.2個百分點。
更荒謬的是對 “中國產品泛濫” 的指控,所謂 “泛濫” 本質是美國產業競爭力下降的遮羞布,當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出口全國,當我國貿易總額突破40萬億大關時,美國政客們卻選擇用關稅大棒替代技術創新,無異于“一葉障目”。
面對美方的極限施壓,中國展現出戰略定力。
中國的戰略定力
在 5 月日內瓦談判中,中方堅持將關稅問題與地緣政治脫鉤,最終迫使美方將對華關稅從 145% 降至 30%,并取消對稀土出口的限制。
這種 “以斗爭求合作” 的策略,在第三輪談判前再次奏效,美國企業界聯名致信國會,警告若對華加征 100% 關稅,將導致美國GDP損失1.2萬億美元,失業人口增加200萬。
更值得關注的是全球力量的悄然重組,歐盟已擬定價值 720 億歐元的對美反制清單,包括對波音飛機征收 25% 關稅。
而東盟國家則加速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2024年對華貿易額增長13.4%。
這種 “去美國化” 的趨勢,也在清晰的高速特朗普,當“霸權主義”試圖用規則綁架世界時,市場自然會尋找新的平衡點,絕對不會如其所愿。
結語
中國一直在談判桌上的堅定立場,不是對抗,而是對公平正義的捍衛;不是封閉,而是對開放包容的堅守。
歷史終將證明,那些試圖阻擋全球化潮流的人,終將被潮流淹沒,而真正的勝利者,是那些尊重市場規律、秉持合作共贏的智者。
信息來源:
觀察者網2025.07.22《美國財政部長竟威脅:中國買伊朗和俄羅斯石油,得談談》
央視新聞2025.05.07《美國一季度經濟萎縮0.3% 創紀錄貿易逆差暴露關稅政策反噬效應》
光明網2025.07.22《“含金量”“含新量”持續攀升 我國貨物貿易規模連續8年全球第一》
環球網2025.04.09《記者觀察丨美國各界人士:特朗普關稅措施或致200萬美國人失業 更擾亂全球貿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