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許昌市建安區福泉水源工程的渠網間,玉米在陽光下挺著金纓,煙葉在微風中翻涌成浪。堤壩上,椹澗鄉朱山莊村村民呂連柱正操控著無人機給玉米做生物防治,螺旋槳攪動的氣流里混著泥土與作物的清香。“早年間這時候要么抗旱澆地累斷腰,要么暴雨淹了田,現在渠里有水、閘能控流,種糧種煙心里都踏實,收成穩得很!”他腳下的堤壩邊,清澈的渠水泛著細碎的金波,正順著支渠汩汩流入滴灌帶,浸潤著肥美的土壤。
這座由許昌市煙草公司建安分公司(以下簡稱建安分公司)援建,橫跨椹澗鄉20個村莊2.5萬畝農田的水利動脈,不僅是莊稼人的“護身符”,更是激活鄉村振興的“金鑰匙”。在抗旱防澇的守護中,在糧豐煙茂的田野上,書寫著“水潤產業興、河暢鄉村美”的新篇章。
旱澇保收:給莊稼按上“安全閥”
“三天無雨苗卷葉,一場大雨苗毀半”。這曾是椹澗鄉農田的真實寫照。這里的農田既需“解渴”又怕“嗆水”。福泉工程未建成前,建安區椹澗鄉7.5萬畝耕地中,近半數面臨“灌溉難、排水慢”的困境——灌溉時靠幾眼淺井抽水,電費高、效率低;遇澇時只能眼睜睜看著雨水漫過田埂,靠天吃飯的農戶們常常在“抗旱大戰”與“排澇搶險”間疲于奔命。
如今,站在福泉主閘遠眺,29.2公里的干支渠如銀鏈纏繞沃野,6座泵站晝夜值守。“福泉工程年供水能力達2800萬立方米,洪峰流量850立方米/秒,惠及25個村莊4萬畝土地,就像給土地裝上了‘智能水閥’,旱時開閘輸水,澇時閉閘泄洪。”工程管護負責人介紹道。
圖為幸福渠進水閘近景。臧曉剛攝
數據顯示,自工程運行以來,灌區煙葉畝產提升15公斤,上等煙比例提高7個百分點,煙農畝均增收800元;灌區糧食畝產提高8%,每年增產280萬公斤。
活水興農:用清泉澆灌“致富花”
在方莊村,煙農安永杰算著明白賬:“福泉渠修建前,雇人澆地一畝要花費80元,還得排隊等井;修成后渠水直接到田,接上滴灌帶一畝成本40元。加上收成穩了,上等煙多了,這100多畝煙田一年收入近60萬元!”今年,椹澗鄉煙葉種植面積擴至近萬畝,帶動110戶煙農增收,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葉”產業。
福泉的清流,不僅滋潤了莊稼,更流淌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福泉工程是‘聚寶盆’,不光讓咱種莊稼穩收,更帶火了鄉村旅游!”河灣村黨支部書記介紹,渠系沿線的生態廊道成了天然景區,村民們順勢推出“塘壩垂釣”“田間采摘”等體驗項目,旺季時每天最高接待游客200余人。
水利設施的維護也創造了就業崗位。在工程惠及的25個村,8名村民通過參與渠道清淤、生態管護等實現就近就業。“我在渠上看閘,每月工資800元,還能顧上家里的莊稼地,一舉兩得!”鄧辛莊村王獻錄擦拭著閘口欄桿,臉上漾著藏不住的笑意。
生態蝶變:讓溝渠變成“風景線”
漫步在福泉渠岸,垂柳依依拂水面,魚翔淺底猶自閑。誰能想到,這里曾是雜草塞渠、污泥遍地的廢棄溝塘。
“建渠時就想著,不能只算‘經濟賬’,更要算‘生態賬’。”建安煙草分公司原項目負責人回憶,工程特意采用“混凝土襯砌+植被緩沖帶”模式,渠道內壁用防滲混凝土加固,外側種植固土植物,既減少了水流滲漏,又防止了岸坡沖刷。這一設計不僅保障了灌溉,還讓周邊干涸坑塘重新蓄水成景,形成了“渠連塘、塘連田”的生態水系。
圖為河灣村幸福渠大壩。臧曉剛攝
沿岸種植的3.4萬株樹木連成綠帶,女貞、國槐、垂柳錯落有致,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昔日的“廢水溝”成了村民散步的“后花園”。傍晚時分,河灣村的老人帶著孩子在渠邊嬉戲,年輕人沿著步道慢跑,路燈亮起時,渠水倒映著燈火,宛如鄉間的“小外灘”。
夕陽下,渠水映著晚霞,岸邊的煙葉、玉米、果樹交織成斑斕畫卷。在這汪清泉里,倒映著豐收的希望,蕩漾著農家的歡笑,更流淌著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來源:河南省煙草公司許昌市公司 作者:張喜歌 李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