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李光遠 通訊員 徐強
烈日高懸,田里的水稻在驕陽下略顯萎靡,土地出現些微干裂縫隙。在這個熾熱的季節,一場與干旱的較量正在信陽大地悄然上演。
秋稻抽穗,這一關乎全年糧食收成的關鍵時刻,伏灌成為保障糧食生產的關鍵戰役。而在這場戰役背后,水利部門正全力以赴,為穩產豐收注入希望之水。
“你看,大家都在抽水澆地,沒辦法,天太旱,都快干死了,不澆水就要減產,甚至沒有吃的了!”羅山縣東鋪鎮龍泉村的村民張大爺無奈地說。
在羅山縣東鋪鎮龍泉村,南灣灌渠兩旁放置的抽水泵正開足馬力,機器轟鳴聲與蟬鳴聲交織成一曲夏日的樂章。村民守在泵前,時而打量著機器,時而望向自家稻田,眼神里充滿著期待。
南灣灌區流經羅山縣東鋪鎮境內約6公里,承擔著3.6萬畝稻田的灌溉任務,沿線共設7個電灌站(干渠上4個)。
在息縣孫廟鄉月兒灣村,村民們冒著酷暑,利用灌渠、機井等一切有利條件,及時進行抽水澆灌,呵護“生長期”的秋稻。因位于南灣灌渠節制閘第一道閘口附近,從南灣灌渠引來的活水正緩緩淌入“渴”水的農田。
“南灣灌區今年已實施三輪灌溉供水,其中第三輪自7月2日啟動,主要滿足水稻拔節、抽穗灌溉需求,單日最大供水流量達36.8立方米/秒,累計供水總量已達7460萬立方米,累計灌溉面積85余萬畝。”南灣水庫農業水利有限公司經理王濤介紹道。
據了解,河南省大別山革命老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開始發揮效益,鑒于當前的旱情,也已于7月10日起,向息淮灌區送水140萬立方、西石龍灌區送水5萬立方,有效保證了息縣用水灌溉需求。
走進淮濱縣,同樣是一片忙碌的抗旱景象。高標準農田里,抽水機錯落排列,水管中涌出的清水歡快地流入稻田,泛起層層漣漪。
淮濱縣水利局局長丁澤友說:“為應對旱情,我們水利部門時刻關注水情變化,依據旱情發展,調配全縣18座中小型水庫作為抗旱水源,及時開閘放水,保障農業灌溉。目前,淮濱60余萬畝水稻的抗旱保秋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在有著“河南水稻第一縣”稱謂的固始縣,持續的高溫天氣,給正值關鍵生長期的180萬畝稻田帶來嚴峻“烤”驗。水利部門迅速行動,充分發揮鲇魚山灌區和梅山灌區兩大灌區作用,盡最大可能減輕旱情不利影響。自7月12日起提前開啟“伏灌”,比往年提前10天左右,保障40萬畝水稻用水需求。截至7月22日,已灌溉面積達182.6萬畝,累計灌溉供水約1.5億立方米。
在商城縣,7月份以來,38余萬畝農田急需灌溉用水。以鲇魚山灌區、鐵佛寺灌區為代表的大中型灌區陸續開閘放水,7月15日至22日,累計灌溉水量500余萬立方米。
鲇魚山灌區,是河南省第三大自流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4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28.7萬畝,涉及商城、固始、潢川三個縣區29個鄉鎮,受益人口103萬人。
“在服務抗旱保秋工作中,信陽全市南灣、鲇魚山,梅山、潑陂河、石山口等大中型灌區進行水源精準調度。截至目前,全市大中型灌區累計灌溉供水6.5億立方米,累計灌溉農田530萬畝次。”信陽市水利局高級工程師鄒冬冬介紹灌區工程情況。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這場抗旱保秋的戰斗中,信陽市水利部門勇挑重擔,堅持開門教育辦實事,堅決扛牢保障糧食安全的水利責任,密切關注旱情,強化供需水分析,做好水工程抗旱調度和灌區灌溉管理,用實際行動,為秋糧豐收筑牢根基,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糧食安全。
編審:孫曉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