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翼菲科技”)提交了招股說明書,擬港股IPO上市。
筆者注意到,翼菲科技在港股IPO受理前夕,多位股東選擇套現,而作為受讓方的玉環國投與玉環投資,兩者背后的實際控制人本質上一致,而就在如此背景之下,兩者獲得獲得翼菲科技股權的成本卻相差了近一倍。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在2025年5月28日,翼菲科技先后進行了增資以及股權轉讓事件,其中投資者的增資的價格區間為每股62元-66元,而股權轉讓價格區間為每股為14.95元到33.65元不等,跨度極大,并且與同期增資認購的價格相比,存在顯著差距。
業績方面,報告期內翼菲科技的營業收入表現極為亮眼,但公司卻始終未能擺脫虧損困境,三年合計虧損了23965.4萬元。另外,翼菲科技在經營現金流層面也始終未能實現“自我造血”,經營性現金始終凈流出,三年合計凈流出約2億元。如何打破“營收增長不盈利、現金流難造血”的循環,將成為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挑戰。
申報前夕,股權轉讓價格天地之別
翼菲科技成立于2012年,由張賽、張健、張立、金喆及楊栩出資設立,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張賽通過直接及間接的方式合計控制翼菲科技約25.07%的投票權,為公司最大股東。
筆者注意到,翼菲科技提交港股IPO申請的申報稿于2025年6月30日被港交所受理,而在申報稿受理前夕,公司股權出現了多次變更,其中每股股權價格的差異令人深感疑惑。2025年3月,玉環投資以1.4億元的價格認購了翼菲科技350萬股股份,折合每股40元;僅一個月后,即2025年4月,王嬌嬌、上海東數、泉州晟聯、上海峰瑞及前海藍點將合計持有翼菲科技的533.61萬股份轉讓給了玉環國投,轉讓價格為1.1億元,折合翼菲科技每股20.61元。
需要說明的是,玉環投資最終是由玉環市財政局控制,玉環國投是由玉環市財政局及浙江省財政廳分別擁有90.00%及10.00%權益,兩者背后的實際控制人本質上一致。但在此背景之下,玉環國投與玉環投資獲得翼菲科技股權的成本卻相差了近一倍。這種短期內同一公司股權價格的顯著差異,不禁令人疑惑,為何翼菲科技每股股價會出現如此懸殊的差距?相關轉讓價格是否符合公允性原則?
股權價格懸殊并未就此終結。2025年5月28日,翼菲科技又進行了一輪增資,風馳電掣、風馳電掣貳號、張凱風、國科盈峰等7名投資者的認購價格區間為每股62元-66元,具體如下: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段,翼菲科技的股權又出現多筆轉讓,價格差異更是巨大。其中李春帆、清控銀杏、君利聯合及上海峰瑞將其持有翼菲科技的股權分別轉讓給了風馳電掣、風馳電掣貳號、張凱風,折合每股27元-28元;常春藤常州、初者之心將其持有翼菲科技的股權轉讓給了沖天智能,折合每股22.39元;濟南梓遒及濟南知秋將其持有翼菲科技的股權轉讓給了吳星陶,折合每股14.95元;清控銀杏將其持有翼菲科技的股權轉讓給了國科盈峰,折合每股33.65元;上海峰瑞將其持有翼菲科技的股權轉讓給了呂大龍25.23元。
可見,此次股權轉讓價格跨度極大,從14.95元到33.65元不等,且與同期增資認購的62元-66元價格相比,存在顯著差距。
綜合申報前夕翼菲科技股權轉讓價格,外界完全無法知曉公司股權的公允價格究竟是多少,也難以理解為何如此多股東選擇在港股IPO前夕轉讓股權。是股東對公司未來發展信心不足急于套現,還是背后存在某些不為人知的特殊交易安排?抑或是公司內部存在尚未披露的重大事項,導致股權價值出現分化?而這些謎團也急需公司詳細解答。
還未實現盈利
翼菲科技是一家綜合性工業機器人企業,專注于工業機器人的設計、研發、制造及商業化,并提供機器人綜合解決方案,深耕輕工行業。
2022年-2024年(下稱“報告期”),翼菲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6221.4萬元、20117萬元、26800.9萬元,營收持續增長。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24年收入計,翼菲科技在中國專注于輕工行業的工業機器人及相關機器人解決方案供貨商中排名第五的國內企業。
盡管營收表現亮眼,翼菲科技卻始終未能擺脫虧損困境。報告期內,翼菲科技的年內利潤分別為-5755.3萬元、-11060.6萬元、-7149.5萬元,年年都在虧損,三年合計虧損了23965.4萬元。營收增長與持續虧損的并行,反映出公司在規模擴張過程中,尚未能實現盈利轉化,成本控制、盈利能力提升等方面仍面臨挑戰,這也為其港股IPO之路增添了一層不確定性。
筆者注意到,翼菲科技的長期虧損與期間費用對利潤的大幅蠶食密切相關。報告期內,翼菲科技的期間費用具體如下:
其期間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8.5%、44.8%、48.7%,意味著公司每年至少有四成營收被期間費用消耗。如何在擴大營收規模的同時優化費用結構、提升投入產出效率,成為其突破商業化瓶頸、實現扭虧為盈的核心課題。
事實上,相較于虧損,翼菲科技的資金鏈問題或許更為緊迫。截至2022年末、2023年末、2024年末,翼菲科技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為2577.7萬元、1909.2萬元、2289.5萬元,流動負債中的計息銀行借款分別為0萬元、4561.9萬元、13468萬元。自2023年起,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已完全無法覆蓋計息銀行借款,同時由于2024年因計息銀行借款大幅增長,該年末公司流動負債達34185.1萬元,與同期34190.4萬元的流動資產幾乎持平,短期償債壓力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報告期內,翼菲科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4415.3萬元、-8674.9萬元、-6958.2萬元,三年合計凈流出約2億元,這也意味著公司始終無法通過主營業務“造血”。
綜合來看,2024年末,翼菲科技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不到2300萬元,卻面臨每年4000萬-8000多萬元的經營性現金凈流出,且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與計息銀行借款的缺口已達11178.5萬元。這種“現金儲備少、借款壓力大、經營不造血”的三重壓力疊加,使得資金鏈問題成為翼菲科技當前最亟待解決課題。(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鄧皓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