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網絡文學的高光時刻,也是廣大網絡文學作者的一件幸事。”7月24日,由上海三聯書店、蘇州名城建設集團等共同設立的“全國網絡作家交流中心”在蘇州平江路歷史街區揭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說,網絡作家要走出書齋,與社會交流、與同行交流,“交流中心”的設立不是句號而是冒號,立足長三角,面向全國和世界,這個“冒號”有望進一步引領新的文化形態與業態。
“全國網絡作家交流中心”在蘇州揭牌。施晨露攝
23日、24日兩天,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主辦,番茄小說、紅果短劇、上海三聯書店、蘇州名城建設集團承辦的“網絡文學影視轉化培訓班(第二期)暨網絡文學扶持項目改稿班”在蘇州匯集12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網絡作家、編劇、網文平臺及影視機構代表,共同討論網絡文學與網絡視聽融合發展的前景與路徑。
上海作協副主席、網文大神血紅說,長三角地區云集了大批中國網絡文學的優秀作者,其中有網絡文學最早期的職業作家代表,也有新生代作家的代表,在線上出版、實體書籍、影視劇改編、游戲IP、微短劇制作等衍生領域,都有引領性的成績。不過,囿于地域間隔,網絡作家們大多自成一體,即便走出書房,參與文學和社會活動,也都是在自家的小區域內呼朋喚友。“這種自得其樂的‘小局面’,使得我們困于各地的人文、民俗、文化、市井人情。我們沉浸在一個熟悉的,而且是越來越熟悉的小環境,我們的文字,也會因為小環境的約束,變得越來越匱乏。”血紅覺得,網絡文學的快速發展,決定了作家們迫切需要打破地域的隔閡,加強交流,有更多、更頻繁的機會,招呼舊友,結交新朋,將不同區域的文化特質,不同地域的性格元素,不同的作家群體對社會、對人生、對寫作的認知,渾然一統,激烈對撞,汲取異地菁華,取長補短,迸發出更鮮艷的靈感火花。
“我們希望‘一切起于書店,但不止于書店’。”上海三聯書店總編輯黃韜說,去年末開業的上海三聯書店蘇州平江路店不僅連接起書與讀者、作者與讀者,更連接起上海與蘇州兩地的文化脈絡,“全國網絡作家交流中心”落地書店后,將依托中國作協的組織領導、抖音集團的傳播資源、上海三聯書店的出版資源,力求成為網絡作家和網絡文學愛好者最友好的線下交流場景。
位于平江路歷史街區大儒巷40號的上海三聯書店蘇州平江路店開業半年多來已舉辦講座、沙龍、藝術展覽等50余場活動,以書店加非遺,書店加產業的探索創新,為古老街區注入文化藝術與社交融合的新活力,成為蘇州古城活化利用的生動樣本。據悉,書店在一期實體空間開放的基礎上,將繼續推進二期工程,拓展和建成涵蓋周邊區域的教育文化空間,打造短劇、短視頻創作和交易的產業園。當書店不再只是圖書零售平臺,上海三聯書店平江路店瞄準內容生產與傳播平臺,探索實體書店的模式創新。
“全國網絡作家交流中心”掛牌當天,來自各地的網絡作家們在網絡文學與網絡視聽融合發展座談會上各抒己見,下午,36名入選2025年中國作協網絡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的學員接受了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院研究員馬季、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瑋、河北省網絡作協副主席桫欏、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許苗苗、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郎靜等多位專家的針對性改稿。
網絡文學與網絡視聽融合發展座談會現場 施晨露攝
在書店三層不同空間,有人品茶會友,有人靜心捧讀,有人在展廳中流連……由舊辦公樓改造的書店空間如同現代版“蘇式園林”,移步換景,透過窗戶既能看到蘇州古城的煙火氣,也能遠眺蘇州新城的新氣象。書店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書店中專門設置的“創作室”等空間將向網絡作家開放,期待創作者們在這里迸發靈感,或與讀者交流,或到老街走走,讓書店真正成為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新空間。
從書店的窗戶望出去,既能看到蘇州老城的煙火氣,也能遠眺蘇州新城的新氣象。施晨露攝
原標題:《蘇州平江路上的上海三聯書店,為什么要做全國網絡作家交流中心》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施晨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