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浙江省作家協會與閱文集團主辦的郭羽、溢青《面紗》作品研討會在線上召開。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浙江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葉彤,閱文集團副總編輯田志國,專家、評論家白燁、歐陽友權、周志雄、夏烈、烏蘭其木格、程天翔、涂國文、湯俏、周敏、戰玉冰、諶幸,責編陳悅桐等,共20余人參加研討會。會議由何弘主持。
何弘指出,近兩年,網絡文學正從過去偏重幻想與爽感的凌空蹈虛創作,轉向對現實社會的深度介入,開始討論人的經驗與社會問題,這種變化不僅是題材的拓展,更是文學自覺的提升。《面紗》以懸疑類型為外殼,直指網絡暴力這一時代病灶:通過女主角黎敏被誣陷、遭遇“社會性死亡”、最終整容復仇的悲劇鏈,展現網絡輿論對人產生的深重傷害,這種書寫實際上觸及了網絡時代社會治理的深層困境。更值得關注的是,作品將“社會性死亡”現象提升至人的存在本質的探討高度:當一個人的社會身份被徹底剝奪,其精神性存在是否就此消亡?《面紗》以文學的方式回應了“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哲學命題,它揭示人不僅是生物性存在,更是精神性存在,這種對人性困境的洞察,使作品具備了超越類型小說的思想重量。
葉彤表示,《面紗》具有懸疑小說好看好讀的特點,又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多線條交織的敘事手法逐步推進情節,揭示網絡輿論場如何演變為輿論的審判庭,輿論的巨浪如何逐漸偏差,從而淹沒個體釀成悲劇。文本并未停留在對“網絡暴力”現象的簡單描摹,而是通過小說主角出人意料的“復仇”設置,將作品引向了更深的哲學層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審視當下媒介倫理、身份焦慮與正義困境的文學樣本。
田志國認為,書中沒有非黑即白的角色,多維度的人物刻畫,讓讀者不斷追問:誰才是真正的兇手?作為一部現實懸疑題材作品,《面紗》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無需依賴血腥暴力,而是以無形的人性壓迫為“兇器”,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社會觀察,直擊現實痛點。這種“于無聲處聽驚雷”的筆法,恰恰體現了作者對現實題材的深刻把握。
與會專家高度評價《面紗》是一部非常成熟的社會派懸疑小說,是一部富有現實關懷、人性關懷、敘事水平的作品,對標日本、歐美的同類型暢銷書,不遑多讓。小說以身份錯位與層層反轉的敘事結構構建其懸疑張力,在情節架構上融入了1998年洪災、網絡暴力、冒名頂替、性別歧視等多重社會議題,展現出對現實困境的強烈關注和文學表達的野心。
與會專家指出,小說既具有類型文學的“強情節”和故事性,同時又以敏銳的觀察揭示出媒介變革時代的社會病象和社會熱點議題,從而在通俗敘事中完成了對人性與社會的勘探與叩問,突破了類型化寫作的桎梏。在技術加速迭代的當下,小說燭照的不僅是一樁令人感慨的罪案悲劇,更呈現出我們共同面臨的倫理困境與技術賦權下的人性異化。
研討會上,郭羽、溢青分享了《面紗》的創作歷程。小說里,他們選擇把網絡暴力這一社會議題和三位經歷了1998年洪災的女性命運交織在一起。那場災難里,黎花在洪水中的抉擇,成了纏繞她半生的枷鎖。而2008年那篇關于“最毒女教師” 的報道,則像一場人造的洪水,將黎敏的人生沖得支離破碎。創作中,他們反復打磨三位女性的“鏡像關系”。
“我們想寫的不是簡單的施暴者與受害者,而是想追問:當一個人的命運被一篇報道、一群網友的憤怒裹挾時,誰該為這場社會性死亡負責?”創作過程中,最讓他們糾結的,是如何平衡懸疑與人性的關系。案件是骨,人性是肉,《面紗》里的每一個謎團的背后,都是人性做出的選擇,黎花啤酒屋的真實目的、蘇眉墜樓的真相、黎敏遺書里的未盡之言,其實都是人性的抉擇。他們想借這些人物的命運,畫出普通人在時代褶皺里的掙扎與堅守。畢竟,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有過“面紗”,有時是為了保護自己,有時是為了原諒過去。
小說的名字“面紗”不可避免地與毛姆的同名經典重名,是因為這個名字精準地擊中了他們想要探究的核心——我們用面紗掩飾秘密,用它逃避過去,也用它對抗那些不敢直視的真相。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面紗是透明的,人人似可望見其后的陰影輪廓,卻又都心照不宣地維持著那份沉默的模糊?!懊婕啞敝彩菍@種集體性回避的一個隱喻。
“我們懷著一種希望,希望我們都有勇氣揭開面紗,辨認那些我們不敢直視的陰影,也辨認陰影里的自己?!眱晌蛔髡弑硎尽?/p>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陳曦
(主辦方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