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張若若
距離九三閱兵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網絡上一直熱議,會有哪些新武器亮相?
近年來我國國防科技發展進入快車道,每次重大慶典亮相的裝備都能帶來驚喜。
軍事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九三閱兵作為展示國防實力的重要窗口,必然會有“壓箱底”的裝備登場。
他們從裝備發展規律分析,一款新型武器從研發到列裝通常需要經歷漫長周期,而近五年公開的科研成果中,多個領域已具備展示條件。
有專家特別提到,現代閱兵不僅是裝備的簡單陳列,更是體系化作戰能力的體現,即便部分裝備曾在公開場合露面,其融入作戰體系的新形態也可能帶來全新觀感。
筆者注意到,國外媒體也對此次閱兵高度關注。
一些軍事媒體專門開辟專欄,梳理中國近年來的軍工突破,將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新型隱身戰機等列為“最值得關注的裝備”。
有外媒評價,中國每次閱兵展示的裝備,都能反映出國防科技的階段性成果,而此次距離上一次重大閱兵已有數年,期間積累的技術突破很可能集中呈現。
過往閱兵,那些驚艷世界的“中國利器”
新中國成立以來,閱兵作為展示國防力量的重要儀式,留下了許多經典瞬間。
早期閱兵中,裝備大多是“引進+仿制”的產物,而隨著自主研發能力提升,越來越多“中國造”裝備登場,每一次亮相都標志著國防科技的跨越。
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受閱裝備大多是從戰場上繳獲的“萬國牌”武器,火炮來自日本、坦克來自美國,甚至受閱士兵使用的步槍都有十余種型號。當時為了讓受閱隊伍更整齊,后勤部門專門將同型號武器集中調配。
這次閱兵雖裝備簡陋,卻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國國防力量的誕生。
1984年國慶閱兵是改革開放后的首次大型閱兵,首次亮相的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引發全球關注。這款能夠覆蓋遠程目標的戰略武器,讓中國擁有了可靠的戰略威懾能力。
當時外媒用“中國戰略力量的里程碑”評價其意義,而這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戰略導彈首次公開亮相,標志著中國導彈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1999年國慶閱兵,99式主戰坦克首次登場,這款具備信息化火控系統的裝甲裝備,結束了我國主戰坦克依賴進口技術的歷史。
同時亮相的還有殲-10戰機原型機相關技術展示,雖然未完全公開性能參數,但已讓外界看到中國在戰機研發領域的突破。此次閱兵展示的42種裝備中,90%以上為自主研發,徹底告別了“萬國牌”時代。
2015年九三閱兵具有特殊歷史意義,此次閱兵首次按作戰體系編組受閱方隊。
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作為“航母殺手”首次公開亮相,其能夠打擊移動艦艇的能力,填補了世界反艦武器的技術空白。
此外,空警-500預警機、紅旗-9防空導彈等裝備組成的空中作戰體系,展示了中國空軍從“國土防空”向“攻防兼備”的轉型成果。
2019年國慶閱兵的裝備展示達到新高度。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巨浪-2潛射導彈等戰略武器集體亮相,形成“陸海空”三位一體核威懾體系。
殲-20隱身戰機以五機編隊飛過廣場,標志著我國成為少數能自主研發并批量列裝第五代戰機的國家。此次受閱的580臺(套)裝備中,40%為首次亮相,且全部實現國產化。
可以發現,裝備展示始終遵循“成熟一批、展示一批”的原則。早期受限于技術水平,每次亮相的新裝備數量有限,但隨著科研能力提升,新裝備比例不斷提高。
這些裝備不僅是武器,更是國家工業實力的縮影,從東風-5到東風-41,導彈射程和突防能力的提升,背后是材料科學、推進技術的全面進步,從殲-10到殲-20,戰機性能的跨越,反映出航空工業從“跟蹤模仿”到“自主創新”的轉變。
軍事專家所說,閱兵展示的裝備只是國防實力的“冰山一角”,但每一次亮相都在向世界傳遞一個信號:中國國防科技正以自主可控的方式穩步前進。
此次閱兵可能亮相的新武器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國的武器裝備也在持續升級。
距離九三閱兵不到兩個月,人們紛紛猜測此次閱兵會有哪些新武器亮相。
陸軍方面,近年來我國陸軍在裝甲裝備、火炮系統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
99A主戰坦克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主戰坦克,已經在之前的閱兵中展示過其強大的性能,但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進,此次或許會有升級版出現。
升級版可能在火控系統、防護能力等方面有新的提升,比如采用更先進的數字化火控系統,能夠更快速、準確地鎖定目標,同時在裝甲材料上進行優化,進一步提高對各種攻擊的抵御能力。
除了主戰坦克,遠程火箭炮系統也是陸軍的重要裝備。
PHL-191遠程火箭炮在射程、精度和火力覆蓋范圍上都處于世界先進水平,此次閱兵有可能展示其最新的改進型號。
改進后的型號可能在彈藥種類上更加豐富,能夠適配不同作戰需求的彈藥,比如精確制導火箭彈、末敏彈等,進一步提升其作戰效能。
海軍方面,雖然閱兵主要在陸地進行,但海軍的一些艦載武器和岸基武器也可能通過展示模型或相關裝備的方式亮相。
艦載垂直發射系統是現代海軍艦艇的核心裝備之一,我國的艦載垂直發射系統已經實現了通用化、模塊化,能夠發射防空導彈、反艦導彈、反潛導彈等多種彈藥。
此次或許會展示更先進的艦載垂直發射系統,其發射效率和兼容性可能會有進一步提高。
岸基反艦導彈也是海軍的重要威懾力量。
鷹擊-12B岸基反艦導彈具有射程遠、速度快、突防能力強等特點,能夠對敵方大型艦艇形成有效打擊。
有消息稱,該導彈經過改進后,在射程和抗干擾能力上有了新的突破,此次閱兵很可能會與公眾見面。
空軍方面,戰斗機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殲-20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五代隱形戰斗機,已經多次在閱兵中亮相,但技術的迭代從未停止。
此次可能會展示殲-20的最新改進型,改進型或許在航電系統、隱身性能等方面有新的提升。
比如采用更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更遠、抗干擾能力更強,同時在隱身涂層上進行優化,進一步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積。
運-20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型運輸機,在戰略投送能力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的使用和改進,運-20的衍生型號也在不斷發展,比如運-20加油機。
運-20加油機可以為戰斗機、轟炸機等提供空中加油,有效提升戰機的續航能力,此次閱兵有可能展示該型號,這將標志著我國空軍的戰略投送和遠程作戰能力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眾多武器裝備中,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無疑是最受矚目的之一。東風-41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洲際彈道導彈,具有射程遠、精度高、突防能力強等特點。自其亮相以來,就一直是國內外關注的焦點。
從技術層面來看,東風-41已經具備了強大的性能。它可以攜帶多個分導式核彈頭,每個核彈頭都具有獨立的飛行軌跡,能夠對不同目標進行打擊,這大大提高了其突防能力,讓敵方的反導系統難以攔截。
同時,東風-41采用了公路機動發射方式,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可以在廣闊的國土范圍內進行機動部署,讓敵方難以追蹤和定位。
此次九三閱兵,筆者認為,東風-41可能在信息化指揮、快速反應等方面有新的進展。
隨著現代戰爭形態的變化,信息化指揮系統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東風-41或許已經融入了更先進的信息化指揮體系,能夠更快速地接收、處理作戰指令,提高作戰響應速度。
在快速反應方面,可能通過優化發射流程、改進裝備性能等方式,進一步縮短發射準備時間,增強其應急作戰能力。
當然,武器裝備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積累和創新的過程,每一次的進步都凝聚著科研人員的心血。無論東風-41是否有新的突破,它本身所具備的強大實力已經足以讓世界矚目,而此次閱兵中它的亮相,也將向世界展示我國在戰略核力量方面的發展成果。
一起期待振奮人心的時刻
九三閱兵不僅是對我國國防力量的展示,更是對國家發展成就的一種彰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小米加步槍”,到如今擁有一系列先進的武器裝備,我國的國防實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這背后是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科技水平的持續進步。
對于軍人來說,閱兵是對他們訓練成果的檢驗,是展現軍人風采的舞臺。他們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就是為了在閱兵這一天展現出最精神的面貌和最過硬的素質。
我還記得2019年大閱兵時,全家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閱兵的場景,通過觀看閱兵,人們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國家的國防實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相信此次九三閱兵一定會給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帶來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