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7月24日的通報,截至2025年7月23日,該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3317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均為輕癥病例,對比7月23日一天內病例數就增長了383例。
△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7月24日發布最新情況通報
7月15日下午,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首次通報了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當天全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78例。短短一個多星期時間,確診病例數就增加了三千多例。
7月24日,瀟湘晨報記者聯系到正在廣東佛山某醫院就診的27歲患者潘先生。潘先生向記者講述了其感染基孔肯雅熱約四五天來的經歷。
△潘先生向記者提供照片
△潘先生向記者提供照片
△潘先生記錄皮疹情況
“我也不知道怎么中招的,被蚊子咬時完全沒感覺。”潘先生表示,感染后他出現了關節疼痛、發燒及身體皮疹等癥狀。“發燒期間全身起了大片紅色皮疹,非常癢。”他透露,自己已住院四五天,期間觀察到醫院一天至少新增幾十位同類患者,其所在的潞州村及附近村落確診病例較多。
△展示醫院環境
“我本來是在別的醫院,然后床位滿了只能轉院,醫院說如果這邊住滿了依舊要繼續轉”潘先生向記者展示了醫院病床可以看到是由紗窗將病床與外界隔離。
談及治療過程,潘先生介紹:入院需進行血液、糞便和尿液檢測,目前主要接受輸液治療,并服用退燒及腸胃藥物。“費用方面,有醫保可報銷,無醫保則需自費。”他估算住院四五日花費約1500元。至于出院標準,潘先生表示將于次日接受血液檢測,“結果呈陰性即可出院”。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靠伊蚊(就是身上有黑白花紋的“花蚊子”)叮咬傳播,最典型的癥狀有三個,分別是發熱、皮疹、關節疼痛,目前沒有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采取的都是對癥治療,比如使用退燒、緩解疼痛的藥物。
與登革熱類似,基孔肯雅熱都由伊蚊傳播,主要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發病初期都有高熱、頭痛、關節和肌肉疼痛等癥狀,容易混淆,但二者仍有一些區別,基孔肯雅熱發熱期較短,關節痛更為明顯且持續時間較長。
自1952年全球發現基孔肯雅病毒以來,已在非洲和亞洲引起多起暴發。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廣東省東莞市曾發生了我國首起基孔肯雅熱社區暴發疫情。
據極目新聞報道,基孔肯雅熱疫情不僅擴散至佛山市其他區,而且還外溢至省外。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近日也通報稱,澳門衛生局7月18日接獲1例輸入性基孔肯尼亞熱病例報告,列為本澳今年第1例輸入性基孔肯尼亞熱病例。患者是中國澳門居民,男性,61歲,居住于青洲大馬路青怡大廈,于7月8日至17日曾到佛山市順德區探親,17日早上出現發熱、頭痛及全身肌肉關節痛等癥狀,即日由佛山市返澳并前往仁伯爵綜合醫院就診,18日經公共衛生化驗所檢測證實感染基孔肯尼亞熱病毒并呈陽性。患者目前病情穩定,將安排接受住院治療,患者同住人士暫無不適。
瀟湘晨報記者黃康睿 實習記者曹楊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