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感受,也是讓人難以忍受的不適。在中醫理論中,痛癥被稱為“痹癥”,常常與經絡堵塞有關。經絡是中醫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它相當于人體的血管和神經系統,貫穿全身,調節著氣血的流動和身體的正常運行。當經絡遭遇堵塞時,氣血運行受阻,就會引發疼痛。
那么,具體哪些經絡的堵塞會導致哪些身體部位的疼痛呢?下面給大家一份12經絡堵了身體疼痛對照表作為參考。
1. 手太陰肺經絡堵塞:胸悶、咳嗽、咯痰
2. 手陽明大腸經絡堵塞:腹痛、便秘、口臭
3. 足陽明胃經絡堵塞: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納差
4. 足太陽膀胱經絡堵塞:下腹疼痛、尿頻、尿急
5. 手少陽三焦經絡堵塞:頭痛、目眩、耳鳴
6. 手厥陰心包經絡堵塞:心痛、胸悶、心悸
7. 足少陰腎經絡堵塞:腰痛、遺精、尿頻
8. 足厥陰肝經絡堵塞:頭暈、目眩、失眠
9. 手太陽小腸經絡堵塞:肩頸疼痛、手臂酸麻、腸胃痛
10. 手少陰心經絡堵塞:心悸、胸痛、口干
11. 足大陽膀胱經絡堵塞:背痛、腰痛、尿急
12. 足少陽膽經絡堵塞:頭痛、目眩、膽囊痛
根據中醫理論,經絡堵塞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外感風寒濕邪入侵、情緒壓抑、飲食不節等等。對于經絡堵塞引發的疼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中醫的方法進行調理和治療。
中醫治療痛癥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通過調理經絡,以改善氣血的流動狀況。常用的方法有推拿按摩、針灸、艾灸等等。推拿按摩能刺激經絡穴位,促進氣血流動,緩解疼痛。針灸則通過刺激經絡穴位,調和氣血,恢復正常的運行狀態。艾灸則以艾條燃燒產生的熱能刺激穴位,促進氣血流動,達到舒經活絡的效果。
另外,中藥對于疼痛也有一定的療效。中醫歷代名方中,有很多經典的方劑被廣泛用于治療痛癥。比如《金匱要略》中的桂枝加附子湯,適用于寒痹、四肢厥冷的痛癥。《傷寒雜病論》中的川芎茯苓丸,則適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痛癥。
12經絡的堵塞疼痛
中醫總說,經絡不通,疾病找上身,其實這也是有根據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經絡養生的知識吧。
對號入座,你哪里堵了?
心經不通一一記仇。
肝經不通一一發怒。
脾經不通一一抱怨。
肺經不通一一悲傷。
腎經不通一一壓力。
心包經不通一一壓抑。
膽經不通一一焦慮。
胃經不通一一急躁。
小腸經不通一一哀愁。
大腸經不通一一懊惱。
膀胱經不通一一消沉。
三焦經不通一一緊張。
痛,則不通
“滯則不通,不通則痛”。中醫上說的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如果身體有疼痛又查不出具體病因,可以試試從經絡入手。
“滯則不通,不通則痛”。中醫上說的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
有些疼痛是五臟疾病的警示
身體某個部位突然疼痛時,我們只知道出了問題,但問題到底在哪里,卻沒有明確的概念。其實有些疼痛與器官有關,快來了解一下我們的身體,找出疼痛的真實原因吧!
心臟:心臟有問題的人會突然發生胸口疼痛,痛感還會擴散到左臂、肩胛骨、頸部。
腎臟:人們經常把背痛與腎臟問題混淆。腎臟出問題時,會感覺肋骨下傳來深切的疼痛,這種痛還會擴展到腿部,如果是背痛,只會感覺肌肉痛,痛感沒那么深切。
小腸:小腸出問題的話,肚臍周圍會很痛。如果彎腰或走路時這一區域突然疼痛不止,一定要去看醫生。
大腸:右下腹疼痛的話,可能是大腸病變,大腸病變還會引發便秘。
肺部:因為肺上沒有神經末梢,所以感覺不到痛,但肺出問題胸口會隱隱作痛,還會咳嗽、呼吸困難。
闌尾:闌尾發炎,右下腹會很痛,這種痛還會擴展到胃部、右腿。如果這個區域疼痛,又出現了惡心、嘔吐、發燒、便秘、腹瀉等癥狀,要及時就醫。
胃部:胃出現問題,中腹部會疼痛,背部同一位置也會疼痛。胃、食道引發的疼痛經常與心臟引發的疼痛混淆,最好去看醫生。
膽囊和肝臟:這些器官出問題會導致右上腹疼痛,后背同一地方也會疼痛。肝臟出現問題,還會出現黃疸、嘴巴有酸味等癥狀。
胰腺:上腹部中部疼痛,有可能是胰腺問題,這還會引發胃痛。飯后、躺下后疼痛加劇,很可能就是胰腺病變需要及時就醫。
這些小知識只能幫助我們初步判斷身體病情,不能當作絕對的標準。如果身體不舒服還是要看醫生。每個人都應該定期體檢,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健康更重要的東西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