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德國戰敗,卻在之后的半個世紀里完成驚人蛻變,以繁榮民族的姿態站在歐洲一體化的前沿。這個國家如何從戰爭廢墟中涅槃重生?
在戰后德國史標桿之作《文明的重建:戰后德國五十年》中,歷史學家康拉德·H.雅勞施從經濟、文化、政治等多個角度深入描繪了這段奇跡般的復興之路。
近日,德語文學史學者、南京大學教授欽文和世界史研究者、英德譯者陸大鵬圍繞本書,解讀一個迷失方向的民族如何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實現文明救贖。
內外結合的德國史研究視角
欽文在開場點出,《文明的重建》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于作者康拉德·H.雅勞施兼具德國本土與外部世界的雙重視角,一般的德國本土學者對歷史的評價往往帶有本國文化烙印,而雅勞施是德裔學者,長期在美國任教,既熟悉德國本土文獻,又能跳出德語世界的框架,結合英美學術視角,從而提供更加全面的分析。
陸大鵬表示,中國公眾對于德國戰后歷史,尤其是1945年后的發展,普遍存在認知模糊。這本書能幫助讀者系統理解德國戰后70多年的社會變遷。比如環保,德國人對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以及二手物品循環使用的執著態度,常令中國人感到新奇;還有西德如何從戰后廢墟成為世界富國之一,兩德統一后權力交接為何能如此平穩——這些問題,書里都有涉及。通過閱讀這本書,大家會對這段近在咫尺的歷史有更清晰的認識,也能理解當今德國的社會形態與發展軌跡。
反思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
欽文指出,我們常用“德國反思徹底”來解釋,但歷史真相其實更為復雜。當時德國的“去納粹化”實際是“肅清+洗白”的過程。情節嚴重,甚至參與過罪行的納粹分子會被摒棄,但情節輕微者,或是能通過說辭證明自己并無瓜葛的人,仍可以重新上崗,尤其是一些專業技術人員。比如外交、司法、情報系統,很多用的是納粹時期的技術官僚。
兩德的反思路徑也不同,西德強調“去納粹化”,東德則以“反法西斯”為核心。直到20世紀60年代左翼文化興起,反思才逐漸成為主流。那一代的德國大學生既未經歷戰爭創傷,也未體驗過魏瑪共和時期,這種歷史距離感使他們擺脫思想桎梏,天然具備反叛特質。他們秉持反戰立場,強烈要求前人為戰爭責任做出“政治檢討”。
陸大鵬表示,“二戰”后普通德國人的反思源于切膚之痛,相較于“一戰”,“二戰”戰敗帶來了更加深重的物質損失和精神打擊,戰后德國幾乎淪為一片廢墟,1945年冬天很多人挨餓受凍,正是這種極端的困苦與屈辱,驅使他們開始反思。現在德國各地,各種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如實記錄了這個國家曾經黑暗的一面。
教育鑄魂,媒體塑形
欽文回憶在德國訪學期間,曾參與學生考察計劃,主題為“反思德國近代史”,其中包括參觀集中營的環節。當時一位德國學生申請請假,表示“每次參觀集中營都會出現生理性不適”,但老師堅持這是必修課。最后在返程途中,她因為情緒刺激而嘔吐。通過后續交流,欽文了解到,德國公民自幼年起就接受系統的反法西斯教育,包括參加各類專題講座,甚至聆聽大屠殺幸存者的親身講述。這種持續終身的反思教育,深刻塑造了德國社會的集體記憶與價值認同。
陸大鵬詳述了媒體對德國政治生態的塑造作用。“二戰”后,美英占領軍嚴格控制西德的報紙和廣播牌照,只有被認可的對象才可以辦媒體,《明鏡周刊》的創刊人魯道夫·奧格斯坦就是在這一時期拿到許可的代表人物。廣播電臺也被改造,投入公立電臺的政府撥款往往被用于政治和文化教育。同盟國借助這一渠道,成功引導德國民眾逐步接受主流價值觀。20世紀60年代,隨著美國首次電視直播尼克松和肯尼迪的競選辯論,電視媒體的宣傳影響力開始凸顯。西德政治家維利·勃蘭特——以向華沙紀念碑下跪而聞名的那位——就仿照尼克松,通過電視塑造親民形象,成功擴大了自身的政治影響力。
欽文補充道,在前互聯網時代,輿論主要由精英和主流媒體主導,戰后的同盟國,尤其是美國,通過對德國教育體系的主導,持續強化反戰和反思教育,促使持有納粹殘余思想者在主流社會逐漸銷聲匿跡。然而互聯網時代來臨后,具有類似極端思想的人在論壇、社區聚集,發現“自己并非少數”,加上難民危機、經濟差距、社會福利等問題的影響,有喪失感的人慢慢形成群落;部分極端黨派憑借短視頻平臺的流量優勢異軍突起,其煽動性口號的傳播效率遠超傳統媒體。正如書中所揭示的,這些現象表明:一方面極端思想從未被徹底清除,另一方面新的社會矛盾又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兩德統一的神話與現實
針對“兩德統一對文明重建的影響”這一問題,欽文指出,兩德能夠迅速實現統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抓住了冷戰末期這個“千載難逢的窗口期”——當時美蘇等大國出于戰略考量,罕見地在德國問題上達成共識,共同推動了統一進程。作為同一民族,德國人在分裂狀態下經歷了四十余年截然不同的制度實踐,最終仍能成功融合,有力證明了人類的強大適應能力。
陸大鵬則從社會整合的視角補充指出,1990年的統一在創造歷史機遇的同時也埋下了隱患。東部企業在市場化浪潮中大量破產,年輕人失業率飆升,加之一些西部管理者的優越感,讓部分人產生“被吞并”的怨恨。如今東西部在經濟、思想上的鴻溝仍清晰可見,甚至出現“東部更懷念東德時代”的民調結果,這種集體記憶的錯位成為統一德國必須面對的深層挑戰。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陳曦
(出版社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