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刷朋友圈,最治愈的是煙火氣。一位廣東的河南媳婦曬出婆婆做的早餐,很快收獲大量點贊評論,有人羨慕、夸贊,更有人感嘆“中國式父母為兒孫辛勞一生”。這桌早餐沒有奢華與精致,卻以煙火里的心意動人:有河南特色涼拌變雞蛋,是農忙記憶里的味道;還有應季醋溜西葫蘆,酸辣爽脆,早上吃格外開胃,藏著老家味道與家常巧思。
還有那盤涼拌青椒。這家人的早餐,啥菜都能少,唯獨這道不能缺。青椒切碎,撒把鹽殺殺水,淋點生抽、香油,簡單一拌,香辣里帶著青椒的脆嫩。婆婆說:“就饅頭吃,能多啃半個。”
最戳人的是那包豌豆角。2歲多的小孫子愛吃豌豆,可老家的豌豆還沒熟,豆粒癟癟的,公公愣是摘了一大包,從河南背到廣東。1700多公里的火車,飛機票舍不得,高鐵票舍不得,連臥鋪都舍不得,就坐硬座扛過來。“娃愛吃,生點也甜。”公公說得云淡風輕,可這包豌豆角,早把愛捂得熱乎乎的了。
早餐的主食也講究。紅豆卷、白面饅頭、黑全麥饅頭,三種主食各有各的味。紅豆卷甜而不膩,白面饅頭軟乎彈牙,黑全麥帶著麥香,老人孩子都能挑到合口的。婆婆還給孩子蒸了雞蛋羹,滑溜溜的像布丁;給兒媳蒸了白煮蛋,“吃全蛋頂餓”。
早起的鍋碗瓢盆里,藏著最實在的愛
有人說,看一個人愛不愛你,就看他愿不愿意為你早起。婆婆每天看小兩口和孫子睡到九點多,等他們一睜眼,熱乎飯就擺上桌了。廣東的五一小長假雨多,可婆婆的廚房比晴天還熱鬧——洗西葫蘆的水聲,切青椒的“篤篤”聲,蒸饅頭的熱氣“撲”地頂開鍋蓋,這些聲音混在一起,比雨聲好聽多了。
她總說:“人活著不就是為了兒孫嗎?”眼里沒自己,全是家人的口味。知道孫子愛吃豌豆,就大老遠背過來;知道兒媳愛吃涼拌青椒,就頓頓備著;知道老公愛吃醋溜西葫蘆,就變著法兒炒出脆勁。買菜時盯著當季便宜的,做飯時想著營養搭配的,連水果都挑孩子摸過的買——李子和桂圓二十多塊一斤,公公自己舍不得吃,可孩子多看兩眼,就裝進袋子里了。
朋友圈里的共鳴:這哪是早餐,是中國式父母的縮影
這桌早餐在朋友圈火了,不是因為多精致,而是因為太“像我們家”。評論區有人說“我媽也是這樣,早起給全家做飯,自己吃口涼的”,有人說“我婆婆總把好的留最后,自己吃剩的”,還有人說“突然想回家,看看我媽做的早餐”。
這就是中國式父母啊。他們不擅長說“我愛你”,但會把愛揉進面里、炒進菜里、蒸進饅頭里;他們舍不得為自己花一分錢,卻愿意為兒孫花光所有;他們眼里沒有詩和遠方,只有廚房的煙火、孩子的笑臉、家人的溫飽。
以前總覺得“為兒孫辛苦一輩子”是句老話,現在看這桌早餐才懂——那不是辛苦,是他們最幸福的事。能看著兒孫吃飽、吃好,能參與到兒孫的日常里,對他們來說,就是活著的意義。
想問問你:記憶里最溫暖的早餐是什么?
現在的年輕人,要么啃面包喝牛奶當早餐,要么買個煎餅果子對付,能每天吃到家里做的熱乎早餐的,真的太幸運了。
突然好奇——你記憶里最溫暖的早餐是什么?是媽媽早起熬的小米粥,還是奶奶烙的油餅?是爸爸煮的茶葉蛋,還是外婆包的餛飩?那些早起的身影、熱氣騰騰的碗碟、帶著溫度的菜香,是不是一想起來,心里就軟乎乎的?
如果可以,下次吃早餐時,記得對做飯的人說聲“謝謝”。因為他們的每一次早起、每一把鹽、每一滴油,都是藏在早餐里的、說不出口的愛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