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馬伯庸文學IP的影視化、舞臺化浪潮持續推進,舞臺劇《兩京十五日》作為其首部改編為舞臺劇的作品,在經過三年的精心打磨后,以更加精湛的演技和深邃的文化內涵,重新踏上舞臺,全新升級后將于7月29—30日登陸廣州大劇院,以精彩演出為觀眾增添一段夏日記憶。
該劇由曾指導舞臺劇 《回廊亭殺人事件》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等多部爆款口碑佳劇的戲劇大師趙淼導演,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燈光設計任冬生擔任視覺總監,更力邀多位業界知名主創加盟,助力打造全方位升級的音、視、覺絕佳觀劇體驗。
相較于過往版本,此次的呈現不僅是升級版本的全新表達,更標志著歷史題材舞臺劇在藝術表達與文化傳遞上的又一次突破——它以170分鐘的濃縮敘事,完成了一場關于歷史重量、人性復雜與舞臺美學的深度對話。
歷史敘事的當代轉譯,在濃縮中見真章
舞臺劇《兩京十五日》2022版,忠實于馬伯庸的歷史小說原著,以明宣德年間太子朱瞻基的“十五日生死逃亡”為主線,沿著京杭大運河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旅程。作品將原著70萬字的宏大敘事濃縮為170分鐘的舞臺史詩,通過“漕運危機、權謀角逐與市井傳說”三個層面,細膩地描繪了在歷史長河中個體命運的掙扎與覺醒。
作為馬伯庸筆下“基于40字明史記載的宏大想象”,《兩京十五日》的核心挑戰始終是如何將2200里運河逃亡的時空跨度與階層群像,轉化為舞臺上可感的戲劇張力。2025全新升級后的版本給出的答案是“減法中的加法”:在刪減冗余支線的基礎上,將敘事焦點牢牢鎖定于“十五日期限”的緊迫感與“權力漩渦中個體命運”的核心矛盾。
從開場寶船爆炸的急促鼓點,到濟南府夜逃的光影交織,再到最終通州城的命運抉擇,場景轉換并非簡單的節奏加速,而是通過強烈的戲劇對比——朝堂權謀的陰鷙與江湖義士的熾烈、皇室貴胄的掙扎與市井小民的堅守——讓觀眾在緊湊敘事中觸摸歷史的肌理。有觀眾在散場后留言:“170分鐘里,大運河不僅是地理概念,更成了一條流淌著人性的時間河。”
傳統積淀與現代技術的共生,舞臺美學的破界實驗
此次演出,舞美團隊摒棄了對歷史場景的復刻式還原,轉而以“宮殿剪影鏤空大景片”構建敘事框架——當燈光透過鏤空紋樣在舞臺投下斑駁光影,既保留了明代建筑的形制美感,又以抽象化處理為觀眾預留了想象空間,這種“似與不似之間”的表達,恰與中國傳統藝術的寫意精神一脈相承。
更值得關注的是技術手段對敘事的服務。“濟南園林墻”的分體拱門設計,通過演員與道具的默契配合,實現了“一步跨兩景”的流暢轉換,打破了傳統換景對戲劇節奏的割裂;而“低煙水霧機”營造的江面意象,與演員持棍作槳的肢體語言形成絕妙呼應——當水霧在燈光下泛出粼粼波光,觀眾看到的不僅是物理層面的“水”,更是角色內心的波瀾與命運的無常。這種“技術為意服務”的理念,讓舞臺成為跨越時空的敘事介質。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學子的深度參與,為演出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基因。在保留肢體劇核心表達的基礎上,演員們將戲曲“把子功”的凌厲、“身段功”的韻律自然融入表演:這種融合絕非簡單的元素疊加,而是讓傳統戲曲的“精氣神”成為角色塑造的骨骼。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李春花 通訊員 姚惠
圖:主辦方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